上一篇给大家主要讲了讲引发肥胖的四个原因,帮助大家从本质上认清自己的肥胖究竟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今天我们继续往下讲,和大家聊一聊,肥胖的检测指标有哪些。
一般来说我们常用的评价成人超重和肥胖的体格检测指标有以下几种:
(1)体重
如果单独考虑该指标,而没有结合身高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准确地进行评价。
(2)体质指数(BMI)
该指标考虑了身高和体重两个因素,常用来对成人体重过低、超重和肥胖进行分类,简便、实用。
但是对于特殊人群,如运动员,孕妇,哺乳期女性,老人等,BMI就不能准确反映超重和肥胖程度了。

它的公式是: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
举个栗子,我的身高是170cm,体重是57kg,
我们把数据套用到以上公式中计算,得出我的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57/1.7=19.7。
数据出来了,但是BMI=19.7到底代表着意义呢?
这里就涉及到肥胖与否的评判标准啦,在EXCEL上做了个表格,大家可以看看:

中国成人BMI标准
套用以上公式计算得出数据,你的数据在哪一栏,你就对应哪一类症状,
拿我的19.7来说,我就对应着表格中“体重正常”的一栏。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当亚洲人的BMI在23以上时,患心血管病的危险就开始增加。
所以大家都要保证自己的BMI在正常范围内,
而那些BMI已经超过了23的同志们,则需要尽快通过合理的减肥手段来使自己的数值降到正常范围内。
(3)腰围(WC)
该指标用来测定腹部脂肪的分布。
腰围与身高无关,但与BMI和腰臀比值密切相关,是反映腹内脂肪量和总体脂肪的一个近似指标。
(4)腰臀比值(WHR)
腰围与臀围之比,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数值。
它的计算公式是:腰臀比值(WHR)=腰围(cm)/臀围(cm)
(5)皮褶厚度
对均匀性肥胖者来说,以皮下脂肪厚度判断的肥胖程度与用BMI判断肥胖程度大致相同。测量皮下脂肪厚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身体内的脂肪含量。
(6)其他指标
需要专门的设备测量。如密度测量法、稀释法、阻抗测量法、传导法等,均可以较精确的推算出体质含量。
一般在健身房或者医院里,最常见到的就是inbody人体成分分析仪,
它是运用阻抗测量法测量人体的体重、肥胖度判断、基础代谢率、肌肉量、推定骨骼量、生体脂肪率、内脏脂肪水平、等数据,
并可精确到手脚左右分别的各项健康指数,从而有效测量出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
专业人员可通过人体成分分析仪得出的数据,为客户找到身体状况改善的轨迹,从而制定新的饮食运动计划。
下图是我15年用此仪器测量的表格,大家可以看一下,

经过两年的健身房锻炼和食疗调节,目前我的体脂肪变得更低了,肌肉也达到了标准水平,现在身体很苗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