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背景是3年四大审计+4年金融机构会计,来谈谈我的想法:
1、身边圈子都是财务,水平参差不齐,差别很大。少部分财务专业过硬,行业经验丰富,时刻关注会计、税务准则更新,熟悉公司制度流程、理解前台业务特点、能够为各个业务部门提供增值建议(例如避税、成本中心核算时减少费用提高考核业绩);但大部分基层水平差的简直让人难堪。在事务所的时候我就意识到,社会上最大量的会计从业人员在小型民企,待遇很低,对应的难度也很低、核算混乱;而大型企业的财务部门,从财务的角度出发衍生出内控、核算、报表、预算、会计政策、税务和信息系统管理,甚至现在出现了以项目为单位隶属于业务线条的财务BP,无论哪个职能岗位都有很高的技术性。另外,不要拘泥于财务部,券商内核/企业内审/合规法律部/反舞弊系列/运营等等部门,一定都会配置一些财务方向出身的同事互补。
现在不都说复合型人才吗,会计辅助一门程序语言(像python这种)可以转分析;结合一点计算机方向(例如简单的数据库操作)可以搞会计系统;结合内控管理可以做流程梳理;加上商业和产业背景,可以做企业估值。
5、会计不仅是记账,最近上市公司新闻这么多,随便拿个商誉出来讨论讨论,估计没有多少人说的清楚这是啥吧。另外大家都说会计简单,很多外行人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头头是道,那都是嘴上功夫,整天就知道说什么ROE/PE、收入增长多少净利润表现如何,拿到报告连会计政策都不看,不同公司之间收入成本确认方法都搞不清楚就在那瞎比。因为行业原因,我在微信上会关注一些着重于财务角度讲股票的公众号,也偶尔会找些上市公司研报瞄几眼,有没有会计基础的人写的财务分析文章水平和深度真的差很多,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6、说到学校背景,我身边看来,工作3年以后学历影响不会特别大,证书+工作经历+实践能力是关键。我本身是985会计本科,学校专业排名全国前几,身边也有很多非985/211或者非名校本,或者再加个香港/英国一年硕,不考虑转方向还在财务职能范畴的,能力/态度差不多的待遇差别都不大。
7、最后劝退一下,如果擅长理工又愿意吃苦,就不要学会计了,真的,赚不了大钱。这个行业里大多数人求温饱稳定而已,并不是电视剧中那种高级白领穿个职业装踩个高跟鞋出入高级写字楼的情景,而是灰头土脸的在一堆烂账和凭证中抓狂。这个专业可以过上白开水一样的生活,但是感觉这辈子也就这样过了。。。
大家其实不用担心会计这个职业会被淘汰,如果你连会计这种不需要超高智商的工作都能因为落后别人而被淘汰,那去CS这种网红专业又能做得好吗,程序员也有找不到工作月薪几千的呀。。。
——————————————————————————
看到这个平台有很多在校的同学们,我在当年志愿选择和近几年专业发展方面走了不少弯路,在此说出来供大家避雷:
1、本科和专业方向
财务大方向下具体哪个细分不重要,包括CPA、ACCA、会计学、财管、税务、审计等等都差不多。我的建议是报考一个自己能进的、同时排名高的学校,不要太在意是哪个具体专业。
学校不是985/211怎么办?必需考证+辛苦熬几年。从收入角度看,我遇到的发展比较好的路径是:
(1)事务所虐5年以上(不是学历歧视,双非基本上在国内所,但是国内所IPO和不规范的小企业项目多,更能锻炼人)+CPA——这个最容易实现,大家努力吧
(2)制造业海外外派几年+CPA
(3)毕业有机会直接进国企+中级职称
前两类可以走职业技术线条,适合愿意拼的人,天花板比较高,看能力和机遇。后一类基本上日子轻松稳定,适合居家的知足常乐型。
家里条件好的,不妨工作3-5年后去香港读个1年硕士再回来。
研究生专业的差别我不懂诶,不说。
2、事务所好不好?
我是少有的劝大家去事务所的人。俗话说一分付出一分收获,事务所很苦很累,能够收获到其他地方得不到的东西:
(1)有机会接触各类企业,多接触不同行业能够对财务框架和具体细则理解更深刻。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尽量选择大机构/大事务所,不要太在意开始的低待遇、高压力。去大型集团公司/金融企业看内控和信息系统框架,去国企看制度设计和岗位分工,去外企看境外准则和报表运用。
国内所VS四大?
(2)事务所的同事基数大、流动性高,大家像积木一样自由组合成一个个不同的小组去做不同的项目,无形中就认识了很多同行和客户的财务人员,未来互相引荐形成圈子相对容易。另外长期有机会做不同的行业让大家养成了随时学习不断进步的习惯,相对来说视野面会比一直在企业中的人宽,等做到一定职位需要同行请教和交流的时候就能互相帮助。
(3)excel水平巨牛逼,不解释。
(5)长期来看,我还是喜欢work life balance,事务所的忙季显然不适合家庭给生活,所以我认为4-7年是跳出来好时间段。这个时间里已经锻炼到能独立带领团队出报告,年龄又在30岁以内(除非一出去就有职位,否则得预留几年在企业里拼资历),对应的薪资企业又基本可以给得起(不会有大幅下降,心里预期容易满足)。
PS.大家有没发现,虽然我在企业工作时间长于四大,但是整篇文章说的内容基本都是事务所工作相关,反而企业很少,这就是事务所的魅力。
3、考证?
不用多纠结,你想到的证有时间都考。考证能增加收入/提高面试通过概率吗?在意的用人单位会,不在意的用人单位只会作为参考(我发现有些机构最在意学校,有些最在意直接相关的行业经验,有些则喜欢特定性格和兴趣爱好的),不过技多不压身,证多不减分。
4、要不要做会计/财务?
我觉得看个人性格和喜好最重要。
如果像我一样毕业直接去事务所的,从事务所往外跳的时候一定更要选好方向
——————————————————————————————————
下面这位朋友的回复刚好碰上我想补充的一些方面,大家交流交流挺有趣的,我当年应届毕业的时候远没有这位朋友想得明白,佩服:
还有一些朋友私信我问了一些普遍的问题,在此我统一回复一下我的想法:
1、财务方向往深层次发展很难吗?
作为顶尖人士很难,但是做一位专业的财务人士不难,无非是用心+良好的职业习惯。用心是指工作中每个步骤都要做到滴水不漏、每个操作都要去想为什么,职业习惯是指培养自己行业的敏感性并不断更新自己专业知识。
每当有新员工入职的时候,我都会在茶歇的时候一起聊天,顺手推送几个自己觉得好的细分行业新闻和会计处理科普公众号。过一段时间,我会再找个借口跟他们随口聊一聊,内容是这些公众号最新发送的文章,看看对方有没有去看。个人认为一个有专业发展追求的人,是会珍惜每个机会去学习的,在业余时间应该要从头翻到尾,把历史推送过一遍,一遍不明白就看两遍、三遍,再不懂百度、问同事。遗憾的是,大部分人并没有这么做,我觉得这不是想学习的态度。很多人觉得这些超出了本职工作,是附加的可选项,还占用自己业余时间,但要知道,但凡做到管理层的财务人员,知道的远不止是账簿里的会计处理和披露的报表,他需要给业务部门、公司老板提供内部管理口径的数据支持,需要配合新业务及时提出处理方法和测算,需要经验共享去主动结识同行带来更多资源。大家不要轻易去讨论能力的天花板、职业发展的上限,先看看自己做到了什么程度。工作这么多年,我觉得唯一的瓶颈是年龄,30岁(考虑到女性婚育)和35岁(走管理系列)这两条线很难跨,需要一些机遇和缘分,其他都不是智商和能力的问题,所以应该趁年轻的时候多努力。
有些朋友问我怎么去找新闻看?最简单的,最近康美的新闻不是挺火的,微信“搜一搜”或者知乎里输入这两个字,把相关文章看一遍,觉得写得好的就直接点关注,一下就能找到很多财经公众号。其他我就不具体说了,个人的角度都会有一定偏向性。
2、普通学校的会计专业学生有机会吗?名校很重要吗?
大家就别妄自菲薄了,高考还有地域差异呢。。。学校很重要吗?我是厦大会计本科,找工作也经常被说学历低,反正这家不行我就换一家试试,总会遇到合适的。
金融机构对学校要求很严格,前台如投行、投资等基本上是985或财经院校硕士+CPA(很有用),这一条没办法,大家各自结合自己情况考虑。后台部门社招会放松一些。
企业可以努力一下,一般不会卡学校。
找工作直接领导很重要,每位都有自己偏好的点,作为求职者如果能力足够优点突出,那就只剩遇到的概率的问题,非人力所能及。
公务员我不知道,从来没这方面想法,一点都没了解过。
3、考下CPA对工资影响大吗?考了证就可以成功转行吗?
不要相信速成班,基础一定要打扎实!!!这种问题我刚毕业的时候还会感兴趣,现在不想提了。。。企业是要你的证挂在墙上吗?CPA是面试的很大加分项,但你入职以后是做事的,是要做账出报表写报告的,不是大手一挥盖个CPA的章就出报告的,所以,明白了吧?
至于将会计和编程,数据分析结合,单位招聘这些岗位会要求数学,计算机,统计专业出身,和会计并不互通。说到底,本科所学的财务知识并不深刻,何况税法年年变,我们所学和所用的都已经不同。单位入职后培训一下计算机学生,让他们码一个财务系统不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