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1、公开披露任泽平、每日经济新闻等披露的3月份居民新增贷款1.24万亿元数据有误的由来;
2、在央行未公布3月份居民新增贷款数据时,我们应该如何获取有关数据来推算?
3、依据央行已公布了的资料推算,3月份新增的居民贷款实际为7539亿元,同比减少45.5%;
4、对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个人按揭贷款数据,我们可以评估国证大数据与任泽平推算的居民新增贷款数据,谁更准确;
5、@价投谷子地,请认真阅读此文,提高你的数据整理与数据理解能力。

一、公开披露任泽平、每日经济新闻等披露的3月份居民新增贷款1.24万亿元数据有误的由来
由于央行在《2023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中并未披露3月份的居民新增贷款数据,一些媒体、研究人员依据自己对统计数据的理解,推算了3月份的居民新增贷款数据以及短期、中长期贷款数据。我出于职业敏感和职业习惯,也推算了这些数据,但与大多数人推算的结果存在较大的出入。经过仔细核查、比对,我确信我的推算结果是合理的、正确的。
因此,4月16日,我在《任泽平为何弄错2023年3月居民贷款数据,并错判了居民消费?》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21954889444803127/?log_from=6051982230b5f_1681917339294一文中,告诉大家任泽平任泽平、每日经济新闻等说,3月份居民新增贷款1.24万亿元,连续同比多增,数据有误,因此得出的“居民信心和预期明显恢复”的结论也站不住脚。

比如任泽平在其《只有全力拼经济才能救“通缩”》一文中说:
“居民短贷、中长期贷款连续两个月多增。3月新增居民贷款1.24万亿元,同比多增4908亿元,连续两个月多增。其中,短期贷款新增6094亿元,同比多增2246亿元……2-3月各地稳地产政策的相继落地,3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和环比分别大增44%和46%,成交面积接近2019年同期,居民购买能力释放。”

比如每日经济新闻在其《央行重磅数据出炉:3月新增社融5.38万亿元,M2同比增长12.7%》一文中说: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3月住户贷款增长1.24万亿元,增量远高于1月份的2527亿元和2月份的2081亿元。其中,3月份住户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分别增加6094亿元、6348亿元,与近期房地产市场回暖、消费市场复苏等情况一致。这表明,随着宏观经济不断好转,居民工作和收入趋于稳定,信心和预期明显恢复,投资、消费需求呈现回升态势。
二、在央行未公布3月份居民新增贷款数据时,我们应该如何获取有关数据来推算?
要推算3月份央行的居民新增贷款数据,我们首先必须确认采用哪些原始数据来推算。
我们都知道,为了尽快公布数据给公众参考,所有发布数据的部门,都会在第一时间公布快报数,然后进一步审核修订数据,再公布核定数据。
比如2022年1月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1年GDP快报数是114.36万亿,但当年底公布的最后修订数是114.92万亿。我们在搜索引擎上查询,出来的频率多的可能是114.36亿,因为这个数据被引用的频率,是修订数的很多倍。

国家统计局的快报数据,存放在“最新发布”频道中,快报数据以文本形式存在。最后的修订存档数据,必须通过“数据查询”频道查询,数据下载的结果是Excel表格。
比如2022年一季度的GDP,统计局快报数是270178亿元,但修订后的存档数据是271509。

金融统计数据也有快报数和修订数。央行官网上,通过新闻入口查询到的,是文本式样的各月、各季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这就是金融数据快报。通过数据统计“统计数据与标准”频道入口查询到的,就是央行修订的最后定案存单数据,是可以下载的一年12个月在一起的execl表格。

中国海关的数据,也分为快报数和修订存档数。通过“统计快讯”频道看到的是快报数,通过“统计月报”频道看到的是修订存档数。
统计快报数先公布,修订存档数后公布。我们在使用统计数据的时候,修订数据还未公布的时候,使用快报数。修订数据公布之后,必须使用修订后的存档数,这是基本的统计数据使用规范,也是常识。
比如,如果都用快报数,2023年一季度GDP现价增速为5.5%,如果同期使用修订后的存档数,2023年一季度GDP现价增速只有5%。
如果已经公布了修订存档数,你不用,仍然用快报数,你就会因为引用数据不正确,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有不相信的,可以分别致电央行调查统计司、国家统计局、海关统计中心,问问他们已经公布修订存档数之后,是用快报数还是修订数更准确。
三、依据央行已公布了的资料推算,3月份新增的居民贷款实际为7539亿元,同比减少45.5%

第一、获取央行审核定案的历史数据。
我们登录央行官网,在“统计数据与标准”频道中,分别点击“2021年统计数据”、 “2022年统计数据”、“2023年统计数据”标签,再选择其中的“金融机构信贷收支统计”,然后选择“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我们就可以获取央行最终审核定案的2021-2023年12月、1月、2月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数据。2023年3月份的金融数据还只有快报数。
第二、通过历史数据推算2022年和2023年1-3月的居民贷款数据

依据下载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2022年12月份、2023年1月份、2023年2月份的居民贷款余额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1月新增的居民贷款为10909亿,短期和中长期贷款分别为5639亿和5270亿;2月新增的居民贷款为2081亿,短期和中长期贷款分别为1218亿和864亿。
将央行《2023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一季度的居民新增贷款减去1月份和2月份新增贷款,我们就可以得到2023年3月份新增居民贷款为4110亿,新增居民短期贷款797亿,中长期贷款3308亿。
同样的计算方法,我们可以计算出2022年3月份新增居民贷款为7538亿,新增居民短期贷款3848亿,中长期贷款3691亿。
因此,2023年3月份涉及新增居民贷款变化情况的最准确数据应该是:2023年3月份的居民新增贷款4110亿,同比减少45.5%。其中新增居民短期贷款797亿,同比减少了79.3%,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3308亿,同比减少了10.4%。
四、对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个人按揭贷款数据,我们可以评估国证大数据与任泽平推算的3月份居民新增贷款数据,谁更准确

国家统计局在《2023年1—3月份全国房地产市场基本情况》中,披露了个人按揭贷款数据,我们再结合国家统计局官网修订存档的数据,可以很容易推算出房地产企业获得的个人按揭贷款金额,今年1-2月为3495亿元,同比下降15.3%;3月为2693亿元,增长10.1%;一季度为6188亿元,同比下降5.8%。

如果使用任泽平推算的数据,2023年1-2月居民新增中长期贷款为3095亿元,同比下降55.4%;3月份为6348亿元,同比增长72%。
如果使用国证大数据推算的数据,2023年1-2月居民新增中长期贷款为6134亿元,同比下降11.5%;3月份为3308亿元,同比下降10.4%。
国证大数据推算的一季度居民新增中长期贷款和央行快报中公布的一致,与任泽平披露的也一致,均为6933亿元,同比下降11.1%。

国证大数据用同样的方法推算的2021年以来,央行居民新增中长期贷款与统计局的个人按揭贷款进行相关性比较发现,个人按揭贷款在居民中长期贷款中占比为65%左右。
评估任泽平推算数据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但国家统计局1-2月的个人按揭贷款,占到任泽平推算的1-2月居民中长期贷款的112.9%,按揭贷款比居民包括车贷、装修贷的中长期贷款还多,这不合逻辑;国家统计局3月的个人按揭贷款,占到任泽平推算的3月居民中长期贷款的42.4%,与历史占比偏差高达23个百分点,居民中长期贷款中车贷与装修贷居然超过房贷,这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3月份汽车销售额增长11.5%、建筑装潢材料下降4.7%,也完全对不上。
评估国证大数据推算数据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国家统计局1-2月的个人按揭贷款,占到国证大数据推算的1-2月居民中长期贷款的57%,与历史占比偏差为8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3月的个人按揭贷款,占到国证大数据推算的3月居民中长期贷款的81%,与历史占比偏差16个百分点。
国证大数据推算数据的精度比任泽平数据高2.2倍。1-2月、3月,任泽平数据偏差简单平均为38.5个百分点,国证大数据平均数据偏差为12百分点。
至关重要的是,任泽平推算的数据存在严重的逻辑缺陷。
五、@价投谷子地,请认真阅读此文,提高你的数据整理与数据理解能力

任泽平看到我的分析,自然知道其数据错误所在,所以他默不作声。
但这个@价投谷子地,看到本人评论@任泽平 的数据不准确的文章之后,盲目信任网络经济学家,写了《任泽平错了么?——央行3月个人信贷之谜》一文,并在文章末尾对本人进行人身攻击:
任首席和大众媒体给出的3月份住户部门信贷增量为1.24万亿是一个可信的数据。文章最初的谬论完全是自己功课没做到位导致的。可笑这种机构还公开发文要求任首席出来解释,真是拿无知当作任性的本钱。
本文第二部分“在央行未公布3月份居民新增贷款数据时,我们应该如何获取有关数据来推算?”,原本不需要写。但考虑到@价投谷子地 之类的人,缺乏收集整理数据的基本常识,所以专门写出来,希望可以帮助你们培养这方面的意识。
我的功课是否到位,是否无知,自有读者们来品论。我不会在公开言论上贬损他人,因为这或许是无知,或许是装腔作势。
但我想问问你,你看完本文之后,还会坚持你的上述评论吗?
【作者:徐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