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l学习库

excel表格_excel函数公式大全_execl从入门到精通

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自主学习探索教研活动报告书

石河子市一中物理课题组活动

题: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自主学习探索

报告单位:石河子一中高中物理组

别:课题研究

期:2005年1月5

新疆石河子市一中物理教研组

石河子市第一中学教研活动策划

活动目的:发挥

活动时间:

点:

题:

活动形式:

持:

参加单位:

序:

(2)各校教师分组座谈讨论

(3)小组中心发言人对小组讨论情况做总结汇报

(4)收集记录过程信息(录像、数据处理)

(5)对本次活动进行反思小结

本次活动概述

2005年1月5日在石河子第一中学开展,是从一中刘军老师的一堂多媒体公开课开的,如何,大家开讨论,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这节课有新意,有值得称赞的地方,也存在不足,大家一致认为课的成功与否并不重要,关键从探究过程中吸取有用的东西,如先进的理念,过程的控制,科学的方法,课堂的艺术,优化的组合,点评的发挥等,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中去,使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发挥高效的作用。

多媒体应用教案设计

石河子市一中 刘军

课题

教学目标

(2)能总结两种接法的特点。

(3) 学会使用《仿真物理实验室》电学软件研究和试制电路。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过程,认识实验在为了学科中的地位。

(2)通过探究过程,增强使用媒体工具自主学习的能力。

(3)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创新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多媒体手段在物理学习中的优势,体验成功的喜悦。

(2)鼓励创新,体验探索的乐趣。

(3)培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类

时间

教学资源

电脑液晶投影器一套,苏亚星教学管理软件。

学生每人一个电脑(安装《仿真物理实验室》电学软件)

教学过程

       具体要求:1。用一节电池(1.5v),一个滑动变阻器(参数自设),一个灯泡(1.5v,0.75w),开关,导线连成电路,用滑动变阻器调节灯泡的亮度。

连接一个电路并能调节灯泡亮度的,成绩为60分,连接两个电路并能调节灯泡亮度的,成绩为100分,连接三和三个以上个电路并能调节灯泡亮度的,加创新成绩100分。

2.能分析不同电路的特点的,加分析成绩50分。

3.能研究出滑动变阻器阻值对调节灯泡亮度的影响的同学,加50分。

(以上具体要求用液晶投影展示在屏幕上)

二.介绍《仿真物理实验室》电学软件的使用方法(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

1. 打开软件界面,“新建”文件,确定。

2. 从“器件箱”中拖出所需元件(电池,滑动变阻器,灯泡,开关)

3. 连接导线。

4. 右键设置参数或删除元件,修复元件

5.接通开关,观察或调节电路,研究电路规律。若出现错误,分析并纠正。

三.学生自主研究,教师巡回指导,随时解决研究中的困难。(屏幕展示研究目标)

(参考电路:

(3) (4)(有缺陷)

(过程控制:(1)可能出现的偏差和困难:a。元件位置不合理,连线交叉太多。

b。连线不会拐弯,连线接不到接点上。

c。参数设置不合理,灯不亮。

d。出现短路不会处理。

e。电路图不会转化为实物图。

f。不会分析电路特点。不会总结。

(2)控制和引导要点:a。引导学生注意右键的多种功能(改参数,删除元件,修复元件)

b.指导学生纵向排列元件。

c。提醒学生思考滑动变阻器第三个接点的使用。

d。提醒学生灯的亮度不一定单调变化

e。提醒学生在电路设计成功后研究滑动变阻器阻值对调节效果的影响

f。引导学生作好模拟实验记录

g。防止学生连不出电路而完游戏。

(3)时间控制:a。提出目标:3分钟。

b。介绍软件使用:6分钟。

c。自主学习:约28分钟。

d。讲评总结:8分钟。

四.总结讲评:(8分钟)

1.完成一个电路并能调节亮度的同学举手。这些同学已完成了基本任务。

2.完成两个电路并能调节亮度的同学举手。这些同学已超额完成了任务。提出表扬。

3.完成两以上个电路并能调节亮度的同学举手。这些同学的创新能力值得表扬。

4. 请完成任务的一个同学介绍不同电路的调节特点,并演示说明。

5. 请完成任务的一个同学介绍阻值对调节效果的影响,并演示说明。

6. 学生代表谈感受和体会。

7. 教师总结。

(附:滑动变阻器不同接法的特点:

1. 限流器接法:(第一种接法)调节范围较小。不能从零开始调起。适用于限流或小范围调整。

2. 分压器接法:(第二种接法)调节范围大,可从零开始调起。无用消耗较多。适用于电压或大范围调整。

3. 特殊接法:(第三种接法)不能从零开始调起,在滑动点移动到中点时灯最暗,移动到两端时,灯最亮。适用于有特殊要求的地方。

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对调节效果的影响:

1. 限流器接法:(第一种接法)阻值越大,越不能均匀调节亮度。但调节范围较大。阻值越小,越能较均匀调节亮度。但调节范围较小

2. 分压器接法:(第二种接法)阻值越大,越不能均匀调节亮度。阻值越小,越能较均匀调节亮度,但耗电越多。调节范围相同。

第一种接法实物连线图:

第二种接法实物连线图:

第三种接法实物连线图:

(说明:本课适用于高二串并联电路学完以后进行探究的活动。)

2004年12月20日

研究滑动变阻器的调节作用》探究课评议

第一组发言人:王树明

1、这节课有一个思路是从向心力来引,从思路上来说学生在与教师思路的衔接上有问题,所以引入较累,效果不是很好,听课时我也在思索,这节课能否从结果引入,对于牛顿的设想,如果从结果引入再体现他的思维价值,从结果看本质就更好了,例如原子物理如何从核式结构发现一样。引课方面,依赖于课本上的脉络,效果不是很好。

2、特别提出一点,超过课本的内容最好不要提出,比如功和能量,从这节课上提出来的效果不是特别好,功和能量初中介绍过这个概念,其实具体的一个转换到目前为止还为学到,从结果上看不好。

3、在讲解变轨问题时不太透彻,刚才讨论这个问题也很热烈,实际上要把这个内容从这节课中并不能讨论的很清楚,所以我不同意把这个内容放在这节课讨论。

4、这节课用多媒体课件比较好,卫星在近地点运动模拟的相当棒,但是写在白板上的板书有点乱,如果将众多的公式一连串写下去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问题,实际上在课件上的形式比较好。

5、本课重点,难点的攻克方面有一些欠缺。

6、这节课没有充分体现新课标的价值和精神,基本上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

7、教师讲课语言准确性方面还应该加强,语言不太连贯。

第二组发言人: 毛鹏

1、就这节课而言,素材用的特别好,比如:现代生活中的神州五号,科技发展等。如果从教学方面而言,新课的引入不太紧凑,不能很快切入主题,所以显得有一些罗嗦。

2、课程设计,教学环节比较有序,比如使物体成为一颗卫星,需要那些条件?但是在叙述各个问题上引导不够到位。引导牛顿设想时,学生跟着老师走的思路有点乱,这样就显得引导时间有些长。

3、这堂课总的设计较好,和学生交流时,给他们留下了充足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这样就有了师生互动的过程,但是希望老师在引导过程中能够到位,这样分析问题和讨论问题时就可以抓住问题的中心。

4、在课件制作上,“变轨”这个课件制作的十分好,我也在网上看过类型的课件,但是都没有这个好,不足的地方课讲与实际联系较少,例如一些科教片中天体的运动若用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就可以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的更好。

第三组代表: 刘洁红

1、王老师在设计这几个课件上很不容易,在上课开始时如果再多一些天体运动的资料就更好了。先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然后用课件逐步演示,那么学生就比较愿意投入。

2、中间一些环节老师的提问学生听不懂,他提出的问题不是十分准确,在有的问题提出后应该让学生适当讨论一下,学生还没有反应过来,老师就急着让学生进入状态,所以学生感到有点迷茫。

3、从新课标角度而言,我们除了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以外,学生学习技能的过程,掌握技能的方法教师授予的很少,从学生角度考虑,有所欠缺,没有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理论推倒也有,辅助教学手段也有,但就是效果不好。

4、很多老师认为在开头和结尾可以把很多资料用上去,例如:神州五号,信息技术,美国航空资料等,在开头提高学生的兴趣,最后阶段激发学生的信心,这样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就会有更多的体会。

第四组发言人: 王立军

1、作为一名新教师上到这个程度已经十分不容易了,在听课过程中有些部分出现的比较突然,学生不容易理解,若把一个较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小问题一步步完成,这样的效果比较好。

2、这节课的主题可以有很多规律讲解,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能否充分利用一些图文表述,例如神州五号能否在开头和结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从整个课堂设计角度,从高考角度而言,讲解比较到位,从天体运动的动力学方程开始推倒,逐步提高。

4、关于牛顿的设想,月球为什么不会落向地面,他提出了这节课的难点,能否用到在推倒第一宇宙速度以后讲环绕速度时在讲解这个问题,这样这个难点就降下去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5、关于卫星的发射能量,他用了仿真物理实验室,讲解近地点和远地点速度的变化时他举例竖直上抛运动,刚开始抛出时速度最大,越高速度越小,这样对将清楚发射速度和环绕速度的关系是不利的,没有讲解透彻,留下了隐患。

22

第五组发言人: 周斌

1、在高山上发射一个物体如何成为一个天体的人造卫星,如何去探究引导学生去讨论,有一定的过程,可以通过对前面曲线运动的复习引导学生讨论。

2、课件与教学过程相互溶入,基本上有十处左右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当然课件也有一些不足,毕竟课件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若能把课件和教学互动起来当然是更好.这也是我们需要继续探究的一个方面,具体体现到重点的突出讲解,例如讲人造卫星的形成过程时花了较重的笔墨,看来对这一难点下了一定工夫去解决.难点方面,从万有引力定律推出第一宇宙速度,以及w、v、T和r的关系上尽可能的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了。

3、情感和价值观的结合在这节课中是一个薄弱环节,感觉不容易把这个问题处理的很好,例如神州五号,杨利伟仅仅是一代而过。

4、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物理逻辑思维关系也是情感价值观的表现,感觉这方面还有不足。

《研究滑动变阻器的调节作用》评课研讨活动总结

石河子市第一中学 周斌

这次评课教研活动,通过探究课教学、教师的评议活动,充分体现了广大教师对高中新课程改革教学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对《研究滑动变阻器的调节作用》评课, 给了我们许多启发和反思,使我们深刻感受到离新课程的标准还有一定距离,如何更好地完成新课标的目标,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下怎样把信息技术恰当,巧妙、快捷、高效地应用教学中,各教师对比过去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提出了许多需要我们共同探索、研究的方案。

一、启发:

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也是一个教学内容,在新课标中,“科学探究”是与“科学内容”并列的,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知识,而且要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学习怎样进行探究,为学生进行独立的实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反思:

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惯性”极大, 难免教师会“穿新鞋,走老路”,喜欢用应试教育的眼光审视现行教材,结果是既不适应,又不放心,害怕现行教材降低了难度,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升学率。可见,转变观念,是用好现行教材的前提。只要我们在观念上真正完成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跟上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改革步伐,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 面对机遇和挑战,要敢于大胆实践、敢于否定自己, 敢想敢做才能走向成功。

通过调查表分析表明:广大教师计算机水平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只有二分之一的教师可以用一些简单软件进行多媒体教学,极个别教师能够独立地制作多媒体课件,计算机教学培训迫在眉睫,中学物理教师应具备从互联网上获取资料并通过互联网与他人快捷地交流,根据收集的资料编写备课教案;能用教学软件进行辅助教学;能使用word软件制作物理考试卷,能用Excel来统计、分析学生成绩;能用教学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在此基础上给中学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目标。怎样在新课标框架下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就物理教学而言许多概念或过程比较抽象,是否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模拟情景;中学物理研究的对象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原子、电子,学生不能直接感知,是否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宏观天体微观化,微观的原子、电子宏观化;很多物理过程瞬间发生,稍纵即逝,学生对实验现象观察很难细致全面是否可以用计算机慢镜头模拟;很多物理方法、物理思维存在于人的思维中,不能用实验演示,仅用语言难以描述,是否可以用多媒体来辅助表达。

新课标框架下,

2004年4月8日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2024年12月    »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搜索
最新留言
    文章归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