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影视圈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潮流,被称为“陪太子读书”。
为了捧红那个默默无闻的主角,片方将会争取到一批顶尖演员和经验丰富的老戏骨来为他做配。
经常出现的主角通常是大家口中所说的资方塞进来的关系户。
这样的电影,当年孙红雷也曾参演。
他事后坦言,对方保证片酬不是问题,只要他来演。

在好莱坞,这种现象出现的情况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担当这项任务的是诺兰,他曾执导过《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
他在电影《奥本海默》中邀请了一些好莱坞的重量级人物加盟。

这些一线影星中有许多片酬最高的明星,比如小罗伯特·唐尼、马特·达蒙和艾米丽·布朗特等。
他们为了在诺兰的新片中有所表现,甘愿降低自己的身价,仅仅接受了约400万的片酬,还不惜说起了对诺兰的溢美之词。
唐尼,这位我们所熟知的“钢铁侠”。
他形容阅读《奥本海默》的剧本就像踏上了一场旅程,然后当诺兰邀请他出演时,他感觉仿佛自己被施了魔法。

还有一个名叫马克·达蒙的人。
他郑重向自己的妻子保证,除非收到诺兰的来电,否则他将彻底退出演艺圈一段时间。
接下来,电话终于响起来了。

诺兰在洛杉矶见到了艾米丽·布朗特,而这次会面是由艾米丽亲自安排的。
布朗特读完剧本后,诺兰只用了一个小时就下定决心。他的心跳加速,如痴如醉。

一张Excel表格足够记录诺兰邀请的众多一线影星。
然而,尽管这些知名演员都在本片中参与了演出,但他们只能担任配角的角色,而主角却是基里安·墨菲,他的知名度相对较低。

像汤姆·哈迪一样,基里安·墨菲也是诺兰钟爱的演员。
他们戏称自己的“缪斯女神”是诺兰。
诺兰的电影《盗梦空间》、《黑暗骑士崛起》和《敦刻尔克》都有汤姆·哈迪参演;
诺兰的作品一直伴随着基里安·墨菲,从《蝙蝠侠》三部曲到《盗梦空间》和《敦刻尔克》。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两人频繁出演,却缺乏足够的存在感。
在诺兰的电影中,汤姆·哈迪要么戴上面罩(《黑暗骑士崛起》),要么遮住脸部(《敦刻尔克》)。

有很多人甚至在看完电影后都不知道他参演了,诺兰甚至开玩笑说“只有我一个人能看到他的脸”。
基里安·墨菲陷入了极度困境,一蹶不振。
稻草人在《蝙蝠侠》中扮演了配角,而富二代在《盗梦空间》中同样只能扮演次要角色。
他被许多人甚至戏称没有主角脸,只能在电影中扮演诺兰的亲信,混个面熟。

这个“倒霉二人组”是红人不红的典型。
他们的相貌总会让很多人感觉似曾相识,却又无法具体回想起看过哪部电影,这种尴尬情境常常发生。
我们都知道了后来发生的故事。
《毒液》系列的成功让汤姆·哈迪迅速成为一线男星。

墨菲默默地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
诺兰常常听到墨菲在公共场合或私下里对她说一些过于甜蜜的话语。
我对诺兰的电影情有独钟,无论角色大小,我都愿意随时参与。然而,在我内心深处,渴望能成为他的男主角。

诺兰深谙其中奥妙。
实际上,墨菲在他的内心深处,从未被视为一个唯唯诺诺、奉承的附庸。
他形容墨菲的眼神中蕴含着一种炽热之情,这种特质是其他所有演员所不具备的。
那个机会并没有来临,所以墨菲无法成为主角。

当诺兰撰写《奥本海默》剧本时,他的思绪中涌现出一大堆关键词。
奥本海默,是原子弹的创造者,他亲眼目睹了原子弹的爆炸,感受到了那股灼热的能量。
难道这个角色不正是为墨菲度身定制的吗?
包一顿饺子,换取一瓶醋;配了一台电脑,得到一个鼠标垫。
诺兰从好莱坞挖掘了一批顶级的明星来为他的新人导演朋友提供支持,最终完成了《奥本海默》这部电影的拍摄。

这次的“绿叶配红花”居然产生了一个神奇的效果。
在海外上映的《奥本海默》选择了7月21日,而在内地上映则是8月30日,这两个时间节点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国外,它能够以票房和口碑双双大丰收而闻名。

在票房方面,它已经成功突破了7.7亿美元的大关,成为全球年度第四名。
离诺兰创作的票房最高记录《黑暗骑士崛起》仅仅一步之遥。
在口碑方面,它以极高的Imdb评分8.6分和MTC评分88分而闻名。
这部电影被国外影评人高度赞扬,他们认为它是关于二战最引人深思的影片。

然而,在国内市场上,它却备受好评却不太畅销。
诺兰再一次创造了神话,他的作品豆瓣评分高达8.6分,在短短几天内飙升至8.8分,成为今年所有好莱坞电影中的佼佼者。许多人一致认为他再次展现了非凡才华。

然而,与诺兰粉丝的狂热相比,一般的路人影迷对这部电影并不怎么感兴趣。
这部电影上映了三天,票房未能突破一亿元,最终猫眼对其票房的预测也从四亿多下调至三亿二千万。
与《孤注一掷》、《封神第一部》等热门影片的票房高达二三十亿相比,这部电影的表现确实不够出色。
即使是诺兰这样的导演,在好莱坞式微的当前形势下,也无法逆转颓势。

这部影片让皮哥如痴如醉,他立刻冲向电影院体验它的魅力。然而,他也意识到人们对这部影片的评价存在着极大的分歧。
有些人在看电影时会打瞌睡,而另一些人则在观影的同时兴致勃勃地聊个不停;
有些人在电影播放过程中提前离开,而另一些人则在观影结束后迟迟不肯离开,只是为了等待是否会有额外的惊喜。
实际上,导致两极分化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三个。
首先,《奥本海默》是一部时长达180分钟的人物传记电影。
尽管奥本海默被誉为“原子弹之父”,但在国内并没有广泛的知名度。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与老年人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大多数人被这个时长和题材所吓退。
其次,影片不仅呈现了原子弹制造的过程,还深入描绘了复杂纷繁的人际关系和历史背景。

谈及核裂变和核聚变时,文科生会露出疑惑的表情。
而当谈及麦卡锡主义时,理科生会不禁皱起眉头。
《绿皮书》有点像一把手术刀,剖开了美国社会问题的一部分。然而,国内观众很难和电影产生共情。
其三,影片以奥本海默为主题,无所避讳地展现了他在道德方面的缺陷。
例如,试图使用有毒的苹果来谋害导师、出轨行为,以及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圆滑。

在国内的舆论环境下,《奥本海默》所描绘的是一个渣男对世界造成破坏的故事,这很容易引起女性观众的不悦之情。
影片仅凭此举,已经将超过90%的女性观众排除在外。
然而,无论如何,不考虑这些客观因素,《奥本海默》本身就是一部非常出色的作品。

这是一封情书,诺兰递给了奥斯卡,简洁概括起来。
诺兰被广大观众奉为神明,他总能将抽象的时空概念变幻成令人惊叹的视觉奇观。
他将《记忆碎片》中的正叙和倒叙故事切割成25个片段,并以交叉播放的方式呈现。

他在电影《盗梦空间》中将梦境分解成四个层次,供观众欣赏。

他在电影《星际穿越》中再次展现了五维世界的非凡魅力;

然而,尽管诺兰的作品令人动容,但他无法打动奥斯卡评委们的心,至今仍未在几个主要导演奖项上获得过任何肯定。
专业评审认为,诺兰是一个技艺精湛的工匠。
他所玩弄的所有花里胡哨的时空概念和非主线叙事,实质上只是在炫耀技巧,缺乏真挚感人的人文关怀。
他本身还涉嫌抄袭《红辣椒》,这个“职业污点”似乎使得他只能在商业片导演方面取得成功。

他与商业越为亲近,就与奥斯卡的距离越遥远。
《信条》中,诺兰将炫技发挥到了极致。
他在这部电影中采用了物理学中的“熵增定律”作为概念先导,然而故事却平庸无奇,观众对此并不感兴趣。

他此次参演《奥本海默》,再次展现了他对另一种极端的追求。
诺兰玩弄概念的技巧,让《奥本海默》成为了一个商业题材中的瑰宝。核裂变和原子弹爆炸的元素,使得这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观众一看片名,就能想象到会有多么壮观的视觉效果。

诺兰若想选择商业道路,那未免过于轻松了。
近年来,日本排放核污水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导致国际社会对日本的反感情绪不断上升。
通过将二战时美国向日本投掷两枚原子弹的详细经过拍摄成电影,诺兰有机会在这个热潮中获得巨大的财富。预计票房增长至少2亿美元,让他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他却以极其克制的方式做出了选择,拍摄了一部略带晦涩色彩的人物传记片。
在记录历史上,“原子弹炸日本”的片段却从未出现。
首先,诺兰在特效方面展现出了极大的克制力。
虽然原子弹爆炸场景在电影中通常需要大量特效,但这部电影仅使用了200个特效来呈现。

“实景拍摄”是“原子弹爆炸”所没有用到的CG技术。
甚至在海外,有个up主将诺兰如何拍摄这个宏伟场景还原得淋漓尽致。
然而,就诺兰这些年的电影来看,他所使用的特效数量逐年减少。

为了区分自己的电影与“炫技”这两个概念,我将从《黑暗骑士》的700个到《奥本海默》的200个作品中筛选出来。
诺兰片尾只署名了30位特效团队成员,而实际上,《奥本海默》的特效团队共有150人。这个细节非常有趣,显示出他对电影特效的不满或厌倦。
其次,他在叙述方面展现了自我节制的特点。
诺兰这次放弃了花哨的叙事风格,选择了自废武功,回归传统叙事方式。

可以将其改写为:
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概括:原子弹制造的前期、中期和后期。
然而,不要误以为它只是一个简单的事实陈述,它依然运用了非线性叙事的手法,并带有明显的诺兰式风格。
影片整体采用三条线索并行,其中主线是奥本海默的“成长线”。
奥本海默晚年接受调查时,他的发型上染了白发,这给他带来了“审查线”。

包括“反派线”在内,还有唐尼所扮演的角色。

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手法,将奥本海默的一生拼凑而成,这个方法借鉴了经典影片《公民凯恩》的手法。
在每个叙述段落中,诺兰仍然保持着他独特的风格,并添加了许多微妙的设计元素。
例如,通过运用青苹果的转场效果,让观众联想到了电影《盗梦空间》中的陀螺。

举例来说,奥本海默听证会的场景通过特定视角的呈现,创造出一种环环相扣的效果。
《记忆碎片》的黑白效果成功地将“反派线”搬到了现实中,让人如梦似幻。当然,这种效果并不是唯一的。

诺兰不仅在克制自己,同时也在其他方面全力以赴。
举个例子,就拿音效来说。
整部电影长达3个小时,始终贯穿着美妙的背景音乐。
配乐不仅仅是作为附属品存在,而是积极地参与了叙事过程。

在各种场合中(如听证会、演讲或研究所的争论),甚至引起观众的不安与不安心情。
观众通过声效,只凭诺兰的巧妙安排,便得以深入体验主角内心的焦灼世界。
诺兰在展示原子弹爆炸时,展现出了他作为一名科学狂人的一面。他深刻地理解了“光速大于声速”的原理。
在展示了蘑菇云之后,沉默片刻,剧烈的爆炸声才迟迟地响起。

通过这种“顿挫”,人物的内心状态得到了有效展示。
《灌篮高手》这部电影在前段时间上映,也使用了类似的手法来展现绝杀时刻。
比如,以对话的形式表达角色之间的对话。
是的,这一次诺兰展现出了他的炫技,不再局限于结构或时间概念,而是在台词上。
这部电影中的对话量非常丰富,相当于其他两部电影的对话量总和。

他的目的就是通过密集的对话来刺激观众的听觉。
大家对此的观感也因此产生了差异。
对于未能理解的观众来说,叽里呱啦的声音会被视为嘈杂刺耳。
观众们全神贯注地投入戏中,生怕错过任何一个词儿,屏住呼吸。
诺兰的作品往往以戏剧性高潮为特色,描绘了一个团队经过艰辛努力最终达成了宏伟目标的故事情节。

这个高潮戏可以说是本片中原子弹实现的结果,按照正常逻辑来看。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奥本海默成功制造原子弹之后,电影的长度仍然延续了长达半个多小时。
后面的文戏是他留下的高潮,而不是给了原子弹爆发。
在奥本海默取得巨大成功之后,他体验到了掌握万事如意、任意处置的滋味。

毁灭世界的道德困境让他迅速陷入其中。
奥本海默在受到总统杜鲁门接见时,敞开心扉与他交谈,然而却遭到罗斯福冷淡的对待。
杜鲁门连他还没出门的时候就对身旁的人发表了一番让人印象深刻的言辞:“我希望今后不会再有机会让我再次目睹这个愚蠢之人。”
随后,奥本海默遭受了政治打压。
在麦卡锡主义的高潮期,奥本海默因为他是美共的成员而遭到了秘密审问,这导致了他身心受到了双重的折磨。

他亲眼目睹了好友的背叛,不得不勇敢地坦白了自己出轨的经历,结果被收回安全许可,沦为普通人。
全片的高潮就在这一段遭遇中展现,它也是后半段戏剧性的核心。
诺兰巧妙地通过对话的堆叠,表达了丰富的情感。
在最后半小时,我们能够明显察觉到台词的节奏发生了变化。
刚开始时呈现平庸而冗长的情节,以至于许多观众在此处看得昏昏欲睡。
然而,随着情绪的逐渐升级,正邪两方的故事线交织在一起,最终达到了戏剧性的高潮。

主角们的台词犹如机关枪般迅猛地击打在观众的耳朵上,带给他们无与伦比的快感。
诺兰的爆发表现在这个半小时的文戏中,正是他追逐奥斯卡小金人的关键之一。
建议大家前往具有出色视听效果的电影院,以亲身体验台词和声效的迷人之处。
当一切准备就绪时,诺兰的菜鸟主角墨菲以令人震撼的表演出现在那里。

只要看他的造型,我们就能感受到他的妥帖之处,无需对他的表演进行分析。
他的眼神中闪烁着灼烧的火焰,与身后爆炸的魔鬼云相得益彰,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内心。
也许在多年后,当你回顾这部影片时,剧情可能已经模糊不清,但墨菲那双燃烧着火焰的眼睛肯定会留在你的记忆中。

奥本海默在影片中并非一位完美无缺的人物。
他无法胜任父职、丈夫角色,乃至于领导才能也不佳。
观众很难对他产生好感,因为他表现出来的伪善和油滑。
墨菲采用了独特的表演方式,利用声效、台词和镜头的协助,成功地呈现出了焦灼感,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他内心的纠结和挣扎。

墨菲在这部影片中的主角戏并没有被抢走,尽管有许多大咖云集且全员演技在线。
诺兰的导演才华使得这一切成为可能。
这次墨菲这个一直扮演万年配角的人终于改变了他被嘲讽为没有主角命运的局面,成功给多少人上了一课。

诺兰在其他电影中,总是喜欢以主角的背影作为片尾的拍摄方式。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电影的结尾却给予了墨菲一个正面特写镜头。
诺兰以正反两面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转变:一方面,他为自己的爱人创造了一个绽放的机会;另一方面,他向大家表明了自己已经真正改变了。

《奥本海默》确实也有一个遗憾之处可言。
奥本海默与Jean在原版中共有三次床戏,这些场景被刻画得相当逼真。
这几场戏在引进版中经历了一些处理。
例如,可以通过调整画面内容或者给角色增加裙子等技术手段来弥补不足之处。

虽然有些遗憾,但幸好这并没有对对电影的理解产生太大影响。
虽然口碑不错,《奥本海默》毕竟是一部时长为180分钟的电影。
并且观影的门槛相对较高,甚至在网络上已经泄露了资源,所以究竟值不值得去电影院观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