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章算术》里的约分术,为什么能把分解因数的问题转换成减法问题呢?其实,这就相当于是有余数的除法,它对那些很难找的大质因数,有绝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学这种古老的约分术吧!
这个约分术,绝大多数人只学会了一半:可半者半之。这一半太简单了,简直不值一提,只要是偶数,通过除以2进行约分,直到分子分母中至少有一个是奇数为止。其实,约分术的精华在后半部分,然而,因为后半部分读起来拗口,算起来也不简单,所以多数孩子更习惯于利用2、3、5的整除特性来解决。
方法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这个方法应用在不同问题中,能不能发挥出方法的特点与优势。

分解质因数
如课本中的这道带*号的13题,已知a=2x3x3x5,b=2x2x3x3x5;很显然,它们的因数中,都至少包含有一个2,两个3和一个5,即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为2x3x3x5;那么它们的公因数必然包含有这三个质因数2、3、5,以及这几个质因数的组合:6、9、10、12、15、18、30、45、60和90。
与其说这是一道难题,不如说是一道教我们约分的好方法。
根据2和5的整除特性,尾数为0的数,分解出的质因数,将会是若干个2和5的乘积;
10=25
100=4x25=2x2x5x5
……
分子剩下的36,利用“可半者半之”的原则重复了两次后还剩9,继续分解成3x3,所以分解成质因数的形式就是:2x2x2x3x3;同样地可以把分母以质因数的方式来表示:450=5x3x3x2x2。

为什么一定要分解成质因数呢?
a=2x2x2x3x5x7x11;
b=2x3x3x5x5x7x13;
那么它们的公因数中,质因数有:2、3、5、7;a的因数中有三个2,一个3,一个5,一个7和两个11,b的因数中有一个2,两个3,两个5,两个7和一个13;分别取最小值后,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一个2,一个3,一个5和一个7,即2x3x5x7;
上面的第14题也一样,用2约分了两次,用3约分了一次,说明它们的公因数是2、2、3这三个因数的乘积,还原回去即可。
上面这些习题的特点在于,分子分母的因数很多,如果两个数的质因数比较大,且因数很少,甚至只有两个质因数的情况,如果154/253,该怎么约分呢?
“约分术”后半部分“更相减损术”闪亮登场!
更相减损术
把约分的除法问题,巧妙地运用减法,把隐藏得很深的大质因数从那质数堆里找出来,正是这个方法的特点和优势。

副置分母、子之数,以多减少;
更相减损,求其等也;
253-154=99
154-99=55
99-55=44
55-44=11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