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与内容的斗争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好的内容往往没什么阅读量,比如你将学术论文发到自媒体上。
多少人从未阅读过莫言的小说,但很奇葩的是他却获得了诺贝尔奖。
所以,对真正创作的人而言是很纠结的,特别是当下的自媒体时代。
是该向钱看齐,还是向内容向内心看齐呢?
显然,很多人选择了前者,这个时代不为钱还能为什么?连感情都是不可靠的。
我也在不断地自我斗争着,该不该向钱看齐?一篇文章花几个小时去写,结果全网阅读量仅过千,广告收入几毛钱。
难道我的时间就这么廉价吗?坚持下去的意义何在?
曾记得2018年,在头条写文章,一篇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收入大概一百多,一天三篇一到两个小时便可完成,总体收入还是相当可观的。
一个多小时为什么能写三篇文章呢?因为生产的是冗余的文章——别人写烂了的内容。
为什么别人写烂了的内容还有那么高的阅读量呢?
或许人天生就是懒惰的动物吧!不愿深度思考的同时,愿意在一些琐事上去消耗自己的人生。
现在很多说抄书搬运视频能赚钱,看他们晒的收入,的确很赚钱。
其实,我们也不必过多怀疑,确实那样来钱比自己去深入创作来钱得快。
比如以前我只要写支付宝余额宝、银行存款和房贷等,阅读量噌噌地往上,但这确实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话题扯来扯去都是那么几个。
所以,一个多小时生产三篇文章是较容易实现的(特别是现在很多网站提供AI写作,生成然后改改就可以了),只要把原来的内容用新的话语重新阐述一遍,新的原创,新的内容就出来了。
呃……搬运不需经过大脑的内容,确实在这个“自媒体时代”是可以赚到很多钱的。
这也导致,我一直在搬运与创作中纠结,如果哪天我去写冗余内容了,那么不可否认金钱赢了。

没必要去生产比自己好的内容
以前的头条号叫三人聚众,在财经领域中仅靠写文章一年涨粉5万还是比较乐观的。呃……因为如今的号3年有余2千粉不到,当然,产量下来了——要学习要研究。
当我还在使用三人聚众这个号时,我在想,生产那些冗余内容的意义何在?
这跟流水线上的工人有何区别?一个动作一个想法,然后不断地重复重复。
你就会觉得,这样的人生就如机械上的一个螺丝。
人生苦短,却只是匆匆过客,挥挥衣裳,不留半片云彩。
如果连自己干的活都没有意义,那么金钱又有何意义呢?
呃……或许这是个绝对错误的想法吧!因为看着这全网过千的阅读量,收入只有几毛,真的是没有什么动力啊!仿佛干的事又是毫无意义的。
但是当时确实放弃了,重新注号,即余汉波这个号,开始写新的内容。
当然,在写新的内容之前,进修是必要的。所以,当时也确实没有时间,因为要考各种的试,差不多一年考二十多科吧,考了两年多。
那考什么试呢?比如目前通过的财经领域资格证主要包括,经济师、证券投顾、证券从业、银行从业、基金从业、期货从业、保险从业等。
呃……会计没过,是种遗憾。
再后来大量的时间花在研究外汇EA、学习python、automate自动化、Excel函数回测、果仁网回测和自动化写作等。
一直很忙,但钱没有。
后来,在哔哩看johnny学讲obsiidan插件使用时,有一句话说得好像是“别人做这个内容很好,我自己就没必要再做了,你去看别人的就可以了”。
诶!我突然就悟了——如果一件事没想做得比别人好,那么这件事就没必要做了。
或许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吧!重复并不是生命的本来面目,否则作为人与其他事物又有何区别,只是一具行走的尸体。
当然,这条路一定是坎坷的,在你成功之前。

冗余的资讯导致不相信资讯
资讯的冗余源自于搬运,也就源自于自媒体。
标题党是很大的派别,在相互竞争中,如果标题党可以胜出,那么还有多少内容是真实的呢?或者说还有多少内容值得去探究的呢?
我也时常刷短视频,但是推荐得越来越千篇一律——或许这就所谓的算法吧!让人麻木的算法。
当我刷到高大上的标题时,或者一上来就要你关注点赞的就直接跳过,因为它是来撸钱的,而不是做内容的,自己去刷这样的视频只会浪费时间——毫无营养。
后来,算法为了让我麻木,只给我推千篇一律的搞笑视频。
呃……我虽然写财经文章,但却从不关注任何财经号,也不看财经文章或视频,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大多都是蹭热点去的,然后就是一顿忽悠——或许在你看来不是忽悠,是正儿八经的财经,毕竟每个人的认知水平不一样。
如果一件事没想做得比别人好,那么这件事就没必要做了。
还是这句话,换过来就是,如何一件事有能力做得比别人好,那么还有必要去看冗余的资讯吗?这种资讯只会令人反感。
所以,我几乎是不知道财经热点的,也不会去蹭热点——别人写热点比自己好,还有必要去写热点吗?
热点只会制造焦虑。
以前,大家学习到知乎,如今的知乎呢?自媒体化,大家只为赚钱,产生了冗余内容,甚至不真实的内容。
比如昨天突然收到广发信用卡逾期5天的信息,账单明明还了,怎么还逾期了?原来美元账户消费40美元忘记了。
然后马上还了,网上再搜逾期5天会上征信吗?结果跳到知乎,有8个回答一致认为会上征信。再看搜索的其他文章,也一致认为超过3天的宽限制就会上征信。
然后的然后,马上去查征信,结果没有记录。
既然那么多人都说会,心里还是担心,怕征信还没记上。于是,再向银行咨询,不会,只要在下个账单日之前把逾期还了,都不会上征信,但会有罚金和利息——确实,40美元逾期5天,被收了最低5美元的罚金。
三人成虎是怎样的呢?就是这样。
这就是资讯冗余的结果,一些不真实的内容,在经过无数次搬运之后,三人成虎,事情看起来就变得很真实。
因此,我是不喜欢阅读那些没有深入研究的冗余文章或视频,看搞笑视频都要比这些强,以免被欺骗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