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刚看了一个报道——“老漂”一族的艰难生活。
中国有近1800万老人,背井离乡到儿女所在的城市,成为“随迁老人”。
他们在帮儿女带娃之外,还想通过再就业证明自己的价值。
但是在这个年轻人找工作都难上加难的时候,“老漂”一族的就业难度可想而知。
陈怡的母亲,就因在饭店打工时,不会用ipad,屡次点错菜,被客人骂,被老板批,晚上委屈的在家里哭。
很多网友表示爸妈的生活都太不容易,此时神回复出现“我们的生活怕是要更不容易”。

没错,爸妈这一代年轻时候在机关上,在厂子里,还是相对比较轻松的。
正当年的时候碰上经济高速增长的年代,只要上了车,就比我们在下面跑的好。
退休了,又有养老金。
可是想想咱们的日子,读书的时候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工作了同事同行拼命内卷。
有了孩子要和孩子同学的爸妈卷,还要帮着孩子卷,老了还不知道有没有养老金。
爸妈年纪大了不会用手机,不会用pad,老年再就业有难度。
咱们呢?不会的多了去了。
高考的数学题n多不会,结果没考上好大学。
考研的时候曲面积分弄不明白,结果没考上研。
考公的时候不会写申论,结果没上岸。
工作了不会用ppt、excel,结果升不了职。
下岗了不会python,结果找不到工作。
发个短视频吧,都不会剪辑、拍摄。
以后是不是咱们还会面临不会用智能家居,不会坐智能驾驶,不会和智能机器人对话,上了火星不会看地图的窘境?
那么多不会的,怎么生存下去?
只有不断地学啊,唯有学,能销万种愁。

学?学什么呢?
学技能,而不是学信息。学如何学习,如何应万变。
总觉得卷得厉害,自己得不停地学,导致了强烈的焦虑感。
于是天天在网上看文章,路上听书,除了把自己搞得累的不行,好像生活也没什么变化。
因为这样学,学错了!
其实上面说的ppt、python、写申论、剪辑都是技术,掌握一门工作中必须的技术,给自己的择业增加多个选择,远比单纯的摄入信息,要有效多了。
当然,提升认知也很重要,但它不是咱们看看短视频里“绝不要和这三种人交往”就能提升的。
也要学“如何学”,不止得到那条鱼,还要学会如何能钓到鱼。

说了这么一大堆的问题,怎么解决呢?
到底怎么学,才是有效的学习呢?
【日】读书猴的《自学大全》是一本关于学习的百科全书,在这本“学习辞典”里,可以给这些问题找到答案。
作为日本亚马逊工作术类畅销第一名,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票选第一名,销量破24万册的畅销图书,它在“学习界”稳坐霸主地位。
全书689页,44万字,介绍了55个自学方法,甚至有专门的“自学烦恼索引”。
我们可以把学习时遇到的问题,在索引中找到对应的章节,直接翻看。
妥妥的一本“学习界”的百科全书!
书中更是把学习方法如何实际应用,实操的例子,详细制作成了84副图表。
这就避免了“一看就会,一做就废”的问题,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可以马上按照书中的实例操作起来。
马上见效,马上学会!

在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这三大块内容里,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是怎么学这一部分。
在阅读方法这一章中,作者介绍了速读、平读和精读三种不同读书策略的具体操作技巧。

速读
每天花半小时速读一本书
快速扩大认知触达范围
1、限时15-30分钟读完一本书。
2、可以通过“预读”提高读书速度。
预读包括,阅读一本书的序和目录,了解一本书的内容。
也包括,针对书籍主题、作者主张、重要依据这三个问题,阅读重要章节。
还包括,提出自己关注的问题,选读对自己有用的章节。
3、学会用“跳读”把握内容关键。
在阅读已经选择好的章节的时候,可以采用读标题、读段首段尾的总结性句子、读作者多次重复的句子、读作者表达观点的句子等方法,进行跳读,快速得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4、把问题的答案制作成一份“摘要”。

以前经常在网上看到有网友质疑知识博主“书也看得太快了吧,好好看过吗?”
现在这个问题有答案了,经过训练,普通人也可以这么快的看书。
而且在速读的情况下,并没有丧失读书质量。
要知道,一本书即使逐字逐句的朗读下来,耗时一个月,过一年之后,能记住的内容也不会超过20%。
还不如一开始就“断舍离”,提出自己的问题,让这本书解决自己的问题,把和自己有关系的内容,能帮助到自己的内容,好好记下来。
每天30分钟的时间,我们还是有的。
每天速读一本书,也可以说是泛读一本书,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或是需要记忆的,可以单独拿出来进行精读。


平读
比较朗读、指读、默读的
阅读速度和理解度
1、速读的训练方法就是,从朗读,到指读,到默读。
2、所谓默读,不只是不出声,也不要在心里一个字一个字的读。
练好默读,是提高阅读速度的关键。
3、指读是由朗读过度到默读的中间过程,便于集中精力。
4、那是不是朗读就没用了?
当然不,朗读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阅读者,或者说对于小孩子,是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的。
朗读和背诵,也是丰富语言储备的主要方法。
从出声朗读,到出声思考,把自己想到的也说出来,是整理思路的好方法。
环境太嘈杂的地方,可以指读。
30分钟限时阅读的时候,要用默读。
名诗名句当然要朗读。
能熟练的在几种读书方法中切换,可以说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读书的技能。


精读
通过精读加深对重点书籍的理解
并有产出
1、刻读,一边阅读,一边划线、贴标签、做标记、写评论,最后整理自己做标记的部分,进行书摘。
2、理解难度大的章节,逐段归纳,做出摘要,一点点瓦解难懂的书。
3、升级版注释笔记,中间写上各段内容的归纳,左边一列写评论,右边一列做注释。
4、学数学、外语,可以用“抄写”加以配合。
5、学外语用铃木式六分笔记法。
每次看到知识博主的书上贴满了便签、感想,就觉得他们好会读书。
看到他们做出的知识卡片、思维导图,就觉得他们很会产出。
其实我们也可以。
读完这一部分,加以应用,就能把读过的书,变成我们自己的。


三种读书策略相结合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书中介绍了55种方法,在速读、平读、精读这一部分,就有13种方法。
如果可以呢,就逐个的试试。
有个开放的思想,对读书成长很重要。
看到人家写“30分钟读完一本书”,不要上来就反驳、排斥:“这么短的时间怎么能读好一本书呢?”
先试试。
在不停地尝试的过程中,渐渐框定这些方法的适用范围,使用步骤。
“噢,30分钟果然可以看完一本书,不过这个方法只适合这一类书!”
这就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当然,这些只是这本书内容里很小的一部分。
作者认为,对想提高想进步想读书的人来说,立志、确定目标,最重要。
有动机、能坚持,会安排学习的时间,会布置学习的氛围,是人能一直学下去的关键的因素。
其次,怎么找到自己想学的内容、找到资料,如何筛选信息,整理搜集到的资料,是第二重要的事情。
也就是说,为什么学、学什么,比怎么学,要更优先的确定下来。
在怎么学这一部分,作者也不只是介绍了阅读的技巧,还介绍了如何把需要掌握的内容记清楚,以及碰到不懂的问题如何突破,最后落脚到,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684页更是贴心的设置了“自学烦恼索引”,里面列举了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碰到的41个问题。
碰到问题时候,我们可以在索引中找到这个问题对应的解决方法。
比如,想做的事太多,不知道如何是好,就翻看方法6、7、3。
比如,发现经典作品很难懂,就翻看方法15、44、53,和对话9。
比如,如果觉得自己的学习效率过于低下,就翻看方法12、55,和对话5。
比如,觉得自己总是记不住学习的内容,就翻看方法47、49、50。

作为一本学习的百科全书,拿到手可以通读,也可以针对问题下手。
但这些都不是关键,关键是摸索出适合自己的一套方法。
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并切实的用起来,才是发挥了这本书的作用。
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刘润老师的2022年度演讲里刚说过,要把自己活成确定性。
不畏变化,坚持学习,坚持提高自己的认知,坚持丰富自己的技能,首先把自己搞搞好,再看看能不能向外传递这种确定性,就很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