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某chat的新闻狂轰乱炸,我也保持关注,很明显,这个跟当年的无人零售和元宇宙不一样,已经不是伪风口了。
了解到很多人都关注的问题是:如何不被AI淘汰?以后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有一个大多数人都想得到的答案:打不过就加入,与时俱进,在知识和应用上都紧跟最新的技术。
比如,我们看看创业圈,目前我了解到的ChatGPT项目分为几种:
第一类是利用ChatGPT注册难和使用门槛高做中间商的,比如代注册和卖账号(现在淘宝已封杀,只留下一堆AI教学书籍作为剩余搜索结果),随着注册门槛提高,私下交易价格曾经达到十几块钱一个号;还有通过小程序、公众号服务等,给国内小白提供免注册就可直接使用服务的(超过一定次数收费,这其中也有一些是山寨版);
当然,有很多人像做类似的项目,于是卖铲子的就来了,有人也做帮助别人接入ChatGPT到自己应用端的服务赚钱,技术门槛不高,但是打的就是信息差和经验差。
第二类是借助AI高效生成内容的特性挣钱,都叫AIGC项目,比如AI代写软文、代写小说、做短视频、音频、图片、故事等,有了批量内容后,要么通过卖内容本身挣钱(比如稿费、付费阅读、卖图),要么通过内容抓取用户、有了流量之后接广告挣钱(主流做法),要么通过薅平台羊毛挣钱(靠平台奖励为生),要么把流量导到自己其他渠道去收割挣钱。心细的人应该发现了,最近抖音、新闻APP上类似营销号内容开始以更快的速度在涌现。
第三类是活用ChatGPT强大的陪聊功能去挣钱。比如给用户提供有偿陪聊服务,如AI心理按摩师、AI虚拟男/女友、AI角色扮演等。
第四类是利用ChatGPT百科全书般的解答能力,输出知识服务的,比如给教职人员和那些知识传播者、做咨询的提供问答及素材服务,在知乎等问答网站批量生成答案来养号等。
第五类是AI概念相关的项目,也包括蹭AI概念的虚拟币、AI相关付费社群等,其中比较有发展潜力和可持续性的,是AI和ChatGPT培训课程,目前是发展初期,课程内容比较简单,一般不超过百元,主要是概念介绍和AI使用培训,也是给淘金者卖铲子,只要金子一直在,只要课程迭代跟上,需求必然长期存在,赛道也会持续爆火。
另外,黑产也没落下,AI已经开始用于犯zui了:利用ChatGPT生成钓鱼邮件、假扮“知心小姐姐”网恋欺诈、帮助生成hacker攻击程序等也越来越多。
上面这群人,都是信息最敏锐,对所谓的风口和红利反应最快的(可能仅次于投资圈),哪怕在为期只有一天的圣诞节期间,只要有商机,他们也会从0到1用惊人的速度孵化一个项目出来,所以上述都是常规操作。
然后,我们再关注一下打工圈。
其实仔细打听都会发现,各行各业的老板,都开始找人下达一个任务:结合我司情况,帮我研究下如何利用最新的ChatGPT技术降本增效。
其中很多公司和行业已经以很快的速度走在前面了,大厂们就不提了,将来肯定是AI到国内的引路人和开拓者,比如百度“文心一言”和腾讯“混元助手”等。
以我所在的跨境电商行业为例,AI已经开始应用在:
代写营销文案、五点描述、SEO文章等(虽然目前还要人工二次加工一下);
智能客服(已经不再是过去只会按照模板和关键词回答的智障客服了);
AI作图(出图质量不错,而且暂时还没面临严重的版权问题);
智能数据分析和预测(早晚替代数据分析师的工作);
智能库存和供应链管理;
商城个性化推荐;
解决excel操作难题,提高日常excel使用效率;
替代写爬虫,搜集外部网站信息(比如抓取亚马逊新增的差评Rating)。
同时,市场上对“ChatGPT人才”的招聘需求,也开始不断涌现,月薪酬从1W-10W不等,主要职责分为几类:一是负责训练和投喂数据,把Chatgpt养起来,调教成符合公司和自身行业发展特色的AI;二是AI驾驶员,一方面要了解最新的AI技术和更新动向,同时也要懂得如何用最合适的Prompt,下达精确的命令,让AI给出最合适且正确的解决方案;三是应用方面,即调研企业情况,结合企业当前问题输出整体ChatGPT应用场景和落地方案。
所以各行各业的职场,已经开始被AI卷起来,而大部分人又离这个圈子最近,很多人感受到的焦虑就来源于此。
回到开篇的问题:如何不被AI淘汰?以后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可以看到,上述提到的做法,都是为了不被时代淘汰而紧跟潮流,用最快的速度学习和拥抱新技术、新资讯。
这种做法是对的,我把它称之为“吃红利的能力”。
但我认为,这种能力,并不是个人在长远发展中保证不被淘汰的最核心能力,就是说,不是上面那个问题的正确答案,至少,不是唯一解。
我并没有否定这种能力,相反,我觉得有余力、资源的人,应该尽全力地去拥抱红利,它能让你在红利出现的初始,把握先机、走在人前,趁监管没完善、信息差大量存在之时大赚一笔,还能创造先发优势垄断市场,对短期发展非常有利。
但,红利总会过去,超额利润早晚回归市场均值,立法监管早晚到来,信息垄断早晚会变得人尽皆知。
就像当年电的发明、网络的出现震惊世界,在那些时候,你懂得用电生产,你懂得用网络办公,就已经把竞争对手甩开一大截。但到现在,电跟网络都已成为基础设施之一,被习以为常,你不会因为会用电或者会上网就比别人多出什么竞争优势。
AI同理,我们现在的角度看上去觉得很新奇、很颠覆,感觉我只要懂一点就必定甩开同龄人,AI也确实会淘汰很多工作和不懂用它的人,但再过一两代人呢?想想以后的娃,出生时,AI可能已经是基础设施、是标配,他们会觉得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东西,正如你小时候一出生就对电视机习以为常一样。而且还不一定要等到下一代,技术一旦迎来爆发拐点,颠覆的周期会越来越短,说不定在你的年代里还会发生好几次颠覆。
也就是说,如果眼光放长远一点,只要技术发展足够快,或者你的寿命足够长,或者你把你的子孙后代、人类同类都当作你生命的延续的话,对人来说,敏锐地发现红利和紧紧地跟着技术潮流走的能力,并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因为你所紧紧跟随、拥抱的变化,随时可能变成像水电煤油等基础设施一样,你掌握的经验会过时,然后新的一轮变化又来了。
那么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或者是中短期内不会被替代的,那才是真正的优势、和需要锤炼的能力。
当然,时间如果拉的足够长、脑洞足够大,AI基本没有什么东西替代不了的。所以我们只讨论中短期内,如果有以下这些特征/能力/素质,那么你很有竞争力,而且难以被AI替代:
担责能力;
通人性;
懂提问;
会学习;
拥有显著的个人优势、个人魅力;
涉猎广泛、爱好广泛;
非标准化作业能力强;
你是一个奇葩;
登峰造极的感性能力。
1、担责能力:
俗称背锅能力,不要以为网上说的“AI无法替会计、律师、老板坐牢”是段子,这是真实存在的逻辑,也就是人的责任主体作用,只要参与社会活动、交易、履约,就需要责任主体。比如AI闯的祸,直接操作者要背锅,没有直接操作者,就找间接操作者,再没有就找项目负责人,再没有就找老板,再没有就找AI开发者,总得有人背锅。

2、通人性:
这么多年过来,技术和业态不断革新,但有些底层逻辑是一直不变的——人性。
只要人还是你的服务对象,这些人的本能和基因层面的要素就一直是重中之重。
什么是人性?我之前的文章“如何让人快速上瘾”有提到的,好色、懒惰、贪婪、虚荣等等,这些不是贬义词,而是促进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你如果真的精通人性,那么做什么生意结果都不会太差。
懂人性的其中一种变体,是强同理心,如果同理心强的人,能理解并研究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就比一般人更容易通达人性。
3、懂提问:
如果说未来大家都是AI驾驶员,拼的是驾驶技术,那么真正的驾驶技术,体现在“提问能力”上。
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你要当老板,从0开始做跨境电商,ChatGPT足够智能的情况下,假设线下人工货运的部分你都能解决,那么剩下要做的就是定方向和做决策,这个可以找ChatGPT问问题。
大部分人可能会问“现在要做跨境,卖什么比较赚钱?”那么在ChatGPT提供的解决方案比较智能和准确、全面时,它可能能给到你一个很好的答案。
但问题来了,这样的提问,人人都会,那么其他想要当老板的人也这样问的时候,得到的答案难免是趋同的。
最后结果就是,你做,别人也做,人人都按这个做,本来能热卖的品类又卷得变成红海了。
但如果你懂得拆解问题,换一种找答案的方法,比如你先问“帮我列出各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老龄化比例、收入指数变化、电商使用率和增长率、电商市场集中度”,然后再问“帮我查出XX国家消费者的主要购物平台top10”,“列出以上各个平台佣金费率、入驻门槛和政策、每年增长率、调出XX网上认同数最高的前50条差评”,“列出XX国家品类销售额和销量排行、搜索量和搜索趋势排行”......这样寻根问底摸下去,最终得出的要卖的品类,才更符合实际情况,结合你自己的优势,能跟别人差异化竞争。
或者最差情况下,你也应该先问一下ChatGPT:“我想选择能赚钱的品类去做跨境电商,需要考虑什么因素?”再根据它列出的因素逐个再深入发问。
这只是选品,扩展到其他场景,比如你们增长遇到瓶颈如何突破、人员组织如何管理、如何所见成本等等,要彻底、并且比别人更高效的解决问题,必须懂得更有效和深入的提问,这一块,AI能帮你很好的解决问题,但在提出好问题、找出问题、产出新的需求方面,人的作用还是难以替代。
提问是个技术活,它的基础是以下这些素质:
懂机器、得如何从AI嘴里套话(精通各种Prompt,成为高级“炼丹师”);
深度思考能力;
问题拆解能力;
逻辑性(各种5W2H、PEST、SWOT结构化思考模板);
对行业的认知、经验和专业能力;
好奇心;
战略决策能力;
创意、想象力。
这里稍微讲一下创意,也是未来竞争的一个重要素质,但网上也有论调说创意来自于所知所感的随机组合,机器学习能替代,这不重要,重点是,创意的落地成本降低了。
也就是说,你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灵感、商业点子,如果是过往,你还得花时间精力请人调研市场情况、网上查资料,找人套情报,自己开发MVP去试探创意效果,可能还得融个资才能真正落地,但如果以后AI足够发达,解决问题能力足够强,那你所需的素材能瞬间通过它搜集到,还能轻代码或无代码地,帮你生成一个创意原型、内容初稿出来,还能帮你批量生成帖子,自动做传播、搜集数据并帮你分析,那么,你的创意落地和迭代,就会变得非常简单非常快,以后只要专注于如何想出新点子,如何创新就好了。创意的作用将会被进一步放大。
4、会学习:
不用再执着于死记硬背,新时代有新时代的学习方式:
一是问题导向学习法,前文也说了,以后更多地是通过问题去驱动发展,要围绕着一个一个问题去学习,不求知识点的疏而不漏,而是要建立起自己的“问题树”、“问题思维导图”。
二是索引记忆法,可理解为开卷考试的学习方法——更多只记忆在哪里、怎样、找谁可以得到答案,而不是记忆答案本身。就像有了搜素引擎后,不必人人当行走的百科全书,只要人人懂得百度即可。
三是结构化学习,不要以点的形式去学习知识点,而是要有意识地强化不同知识点在脑海中的联系,每进来一个新的知识,立马知道应该把它放在脑海哪个部分,跟哪几个知识点遥相呼应。这个古典老师的《跃迁》一书里面提到过,不再赘述。
四是重点学习底层逻辑、基础学科,活用“第一性原理”、追求“一手知识”,这些是所有行业、所有学科通用的根基。
5、拥有显著的个人优势、魅力:
AI是一个放大器。
继资本杠杆、代码杠杆、品牌杠杆、团队杠杆之后,新时代又会多出一个AI杠杆。
杠杆用来干什么?指数级地放大你的优势。
每个人,不管是天赋还是个人经历,都可能有一些过人、特别之处,有的人有些独特的绝活,有的人一上镜、一开口就惹人喜欢,这些都可以在AI的帮助下,把你的个人IP迅速放大。
6、涉猎广泛、爱好广泛:
首先要理解一个趋势:AI会加重信息茧房效应。
可能很多人不认同,觉得AI能扩大一个人的认知,轻易查到以前得不到的信息,怎么会让人更加封闭了呢?
没错,对于主动索取信息,打破思维舒适圈的人来说(尤其是搞科研和科普的),确实信息不对称性会进一步减弱,但对大部分人来说,AI会促进推荐算法的完善,变得比你还要懂你自己,AI知道怎么取悦你,到最后都是给你推荐更符合你口味偏好的信息,哪怕是信息检索也是优先把你感兴趣的前置展示,因此会让你进一步沉浸在自己的信息舒适圈中,以为自己了解的就是全世界。
所以,那些杂食的、兴趣广泛的、有好奇心,容易突破自己信息茧房的人,明显更有优势。
7、非标准化作业能力强:
众所周知,AI擅长处理一些有共性的、标准化的任务和数据,只要找到规律,它们就能以一敌百,替代无数人力,但反过来,有一些不那么规范、不容易找到规律、混乱又多变的任务,它们就不太擅长,比如社会上的人际交往、一些社会活动的潜规则、话里有话,还有比如因材施教、训狗、高精度高复杂度的航天军工、带兵打仗、随机应变等。
所以,对个人来说,能完成非标准化任务的人才,始终有竞争力,这要求一个人,要有高灵活度、醒目、适应能力强、随遇而安、能解决复杂问题、懂变通、有急才。
如何衡量自己这块的能力?可以想象一下,假如颠覆现有的一切秩序和规则,抛去自己过往的所有经验、背景和行业积累,突然把你丢到一个新的环境、一套新的游戏规则下,自己是否能迅速玩得转?比如类似鱿鱼游戏、荒岛求生等场景,如果在一个全新环境下,任意给你重新设定一套之前不知道的规则,也不给你时间准备,还能有出色发挥,那么你非常有竞争力。
8、你是一个奇葩:
没有看错,这也是一个竞争力。所谓奇葩,就是有点类似于人类当中有点基因变异的群体,他们在外人看来有的可能情商巨低、可能性格怪癖、脑回路新奇、语出惊人、不按常理出牌、可能体质异于常人、无法过正常人的日子。
这些人很多会被群体排挤,不被理解,但为什么说这是优势?
因为未来AI的服务和程序,是以大多数普通人的输入和标准作为参考的,也就是说它的内容采集素材来源于大多数普通人的言论和贡献,它通过分析和迭代后,能替代大多数普通人能干的工作。
那么,换个角度也就是说,奇葩们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是它的漏网之鱼,奇葩们的数据样本量稀少,AI难以解读;他们行为诡异,超乎大众预期,AI难以模仿。导致奇葩们能做到一些AI做不到的事,比如用很新奇的角度去分析一些事情,提出别人和机器都想不到的东西,用很特殊的风格去发表一些文章(比如半佛),他们能覆盖AI和常人覆盖不到的一些面。
这也是为什么我特别欣赏和关注一些特立独行、有行为艺术、或者被很多人骂“傻B”的人,首先这不完全是缺点,只是他们是不一样的烟火;另外一方面,假如真的是缺点,那么众所周知,缺点越突出的人,优点也越突出,他们肯定在某些你们不知道的(甚至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的)领域,有自己独特的天赋。
9、登峰造极的感性能力:
很多人都说,AI代替不了人类感性层面的作用,还有人说,将来只会剩下两种职业:人工智能和心理咨询师。
我对上述两种观点极为反对,因为AI是可以满足相当一部分感性需求的。别的不说,提供情绪价值这块,就能抢了很多人的饭碗。
现在的很多微信公众号,已经提供了ChatGPT的陪聊服务,帮助压力巨大的中年人、缺少朋友的城市漂泊青年们做心理按摩,AI已经不是过去那个只会根据固定模板回复,前言不对后语的机器人了,它们学识广、有礼貌、情商高、无条件地做情绪垃圾桶,甚至还会表现出自己的情感(据说类似9岁儿童的心智),比很多人的男/女朋友都做得好了,而且现在愿意跟虚拟人物结婚的人也越来越多,因此简单感性层面的作用,AI是可以替代人的。

也就是说,简单的交个朋友、解闷、陪伴、宣泄情绪、破解心结、找到知己这些AI是可以做的,但是更高级的感性能力,AI难以替代。
比如振臂高呼、打动千万人的总统演讲;比如为他人、为家国舍身取义,万世传颂的利他精神;比如让无数人达成共识、永世扎根于心的宗教精神文明。或者往小里说,身残志坚却依旧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能让广大民众共情的呐喊、至死不渝的真诚和正能量、追求自己理想的热忱和执着。能做到并用这些精神力量感染他人的,拥有高级的感性能力。
简言之,涉及强主观能动性、情怀,触及思想、震撼情感、拷问灵魂方面,AI还是比不过人。
以上是我思考、筛选后拟定的,未来AI时代不易被替代、能助你脱颖而出的竞争力,欢迎补充,如果认同,也可以尽早培养。
当然,这些结论有时效性的,直到AI有自主意识,统治人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