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世界最有钱的企业家中,犹太人占近一半,华尔街的精英中有50%是犹太人。美国一大批家喻户晓的精英和富豪都是出自犹太家庭。
为什么这样一个看不起眼的小民族,在一次次的战乱,迁徙当中不仅生存了下来,更是引领着财富,文化,艺术,以及科技的潮流呢?
犹太人的孩子从小到大都到读一本名为《塔木德》书,这本书里面蕴含了许多致富的秘诀,是他们的智慧宝藏。
犹太人:存钱,才是真正的富人思维。
金融顾问大卫·巴赫讲过一个故事:
一对夫妻习惯每天外出的时候,一人喝一杯拿铁。
在夫妻俩看来,这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从来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直到一位理财分析师为夫妻俩算了一笔账:
每天2杯咖啡70元,1年就是25550元,30年累计下来就是76.65万元……
若每天省下拿铁的钱,这笔钱足够他们买一辆豪车了。
这就是著名的“拿铁效应”。
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开支,却能在不知不觉中侵蚀你的财富,掏空你的钱包。
就如大卫·巴赫所说:钱的问题通常不在于收入太少,而在于开销太多。
一礼拜三五次的奶茶咖啡,办了却没去几次的健身卡,廉价劣质好看的首饰,视频里推荐的生活神器,首月只要9.9的长期续费VIP……
这些看起来毫无负担的消费,日积月累,就足以让你陷入贫困。
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却对此嗤之以鼻:
“钱不是省出来的。”
“没有哪个人是靠存钱致富的。”
“储蓄是穷人思维,消费才是富人思维。”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01
看过一个关于巴菲特的故事。
1956年,巴菲特从纽约大都会回到家乡奥马哈。
当时的巴菲特已经积攒了17万美元,而奥马哈的吃住便宜,这笔钱足够他在奥马哈买几套房子了。
换作一般人,可能早就开始各种买卖挥霍。
但巴菲特没有这么做,而是每个月花175美元,在奥马哈的大街上租了一个房子,供一家三口住。
全家人每个月各种花费加在一起,包括房租,也才1000美元。
直到1958年,巴菲的生意越做越好,这才决定买房。
他花了31500美元,在小城最繁华的一个街区买了个独立房子。
但对于这笔开支,巴菲特却认为十分浪费,还给新家起了个名字,叫“巴菲特的蠢事”。
在他看来,自己完全可以将这些钱储存起来进行投资。
按照复利计算方法,平均每年的投资收益率有30%左右,只需12年时间,他买房的3.15万美元,就能增长到100万美元。
T·哈维·艾克尔斯说:有钱人有钱,是因为他们会像有钱人那样思考、行事和储蓄。
他们注重存钱,而在消费上,却比任何人都抠门。
李嘉诚吃饭连两片西红柿都不浪费,台塑集团王永庆一条毛巾用了27年,台湾首富郭台铭办公室的桌椅用了十几年才换……
一个人控制消费的能力,才是了不起的定力。
该花的钱,千千万万都要花;不该花的钱,一分一厘也要省。
真正的有钱人,都懂得把钱花在刀刃上。

02
很认同作家连岳说的一段话:
“货币一直在贬值,今年存的100块钱,明年实际购买力可能只有95块。
但你今年把100块钱全花掉,你明年的购买力是0,95比0大很多。
储蓄是变富的第一步,有了一定储蓄之后,你才能开始第二步。
投资,储蓄永远是富人思维。”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出资成为休伊特-塔特尔公司合伙人的钱,是他工作三年咬紧牙关省下的;
曾经的首富施正荣,初次创业的启动资金是自己做科研存下来的40万元;
储蓄,永远是致富的第一步。
B站博主@统一的奸商之路讲过自己的经历。
博主出身并不富裕,为了攒钱,他顿顿都吃公司的工作餐,别人嫌不好吃点外卖,只有他老老实实吃到了离职。
甚至连周六周日,他都是主动在公司加班,一方面是想通过加班提高业绩,多点收入。
另一方面是公司零食柜里无限供应的水果、泡面和饼干,能解决他的一日三餐。
就是这样一块一块地攒,他最终攒下了第一桶金——60万。
他靠着这60万创业,如今身价上亿。
这世上少有天生富人,多数人拥有的财富,也不过是自己一笔一笔攒出来的。
当你有了足够的积蓄,才能有自主选择的能力。
看过一个视频,日本人坂口真一,刚满51岁就从公司辞职退休享受生活了。
因为他已经存够了一亿日元,相当于630万人民币。
坂口每年收入只有450万日元,而日本男性平均的年收入为540万日元,他甚至处于平均线之下。
对此,坂口解释道:
“我并没有刻意省吃俭用,也从来不亏待自己。我只是尽量减少浪费,不过度消费、奢侈消费。
其实正常生活用不了多少钱,一个月生活费10万,一年120万。
年收入减去开销,每年可以轻松存下330万,30年不知不觉就存了1亿。”
对于普通人来说,钱,真的是靠攒出来的。
当你拥有的财富越多,生活的危机就会越少,选择的权力就会越多。
无论何时,会储蓄,才是真正的富人思维。

03
巴尔·扎克曾说:
对于浪费的人,金钱是圆的,可是对于节俭的人,金钱是扁平的,是可以一块块堆积起来的。
以下3个储蓄的小建议送给大家:
1. 每日记账,做到支出有数。
在《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一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想控制钱,就必须管理金钱。
而管理金钱的第一步,就是养成记账的习惯。
如果你觉得记账麻烦,可以下载专用的记账APP,用excel表格,或者微信记账本页面的“记一笔”……
无论消费大小,把它记录下来。
当你明白了每一分钱的去处,自然能更好地堵住出口,守住自己的钱袋子。
2. 年底复盘,避免“拿铁因子”。
看过一句话:没有复盘的记账,是无意义的。
很多人觉得复盘难,但关键的就几步:分类、剔除、整理和规划。

将上一年的消费进行分类,砍掉不必要的“拿铁因子”,明确下一年的固定支出,自然能把钱花到正确的地方。
3. 强制储蓄,先存钱后消费。
收到工资,先将10%存起来;或是把工资分成生活开销、储蓄、投资三部分,至少能存下三分之一的钱。
只需在最开始时划定账户,然后定期存钱,专款专用。
久而久之,你便能拥有一笔不小的财富。
讲一段我自己的经历。
还未大学毕业时,我就已经开始存钱了。
当别人花钱开VIP,充钱打游戏时,我就在外面兼职赚钱,并定期把钱存入专用账户;
当别人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时,我开始拿账户里的钱去投资和学习写作;
当别人因为没钱不敢出去闯荡时,我已经拖着行李来到了自己心仪的公司。
存钱,从来不只是存底气。
那些你想要的机会、运气,都需要靠钱来链接。
所以,努力攒钱吧,你攒下的每一分钱,都是你的资源。
在《塔木德》里,有一条法则被犹太人称为——永恒的法则,那就是22∶78法则。
自然界中,氮与氧的比例是22∶78;
人体中,水与其他成分的重量之比是22∶78;
整个社会中,富裕阶层与普通人的数量比例是22∶78;
而他们所占有的财富之比是78∶22。
所以犹太人经商奉行一句谚语:
名贵的商品都是给财主们准备的。
说白了就是,钱在有钱人手里,所以做生意最好是去赚有钱人的钱。

在美国曼哈顿第五大街上,每逢圣诞购物高潮,大多数商店顾客都拥挤不堪,却有一家商店,重门深锁,里面只有一位顾客,这家商店就是大名鼎鼎的【毕坚】。
在这里一套衣服要卖2000多美元,一瓶香水要1500美元,所以每次只要招待一位顾客就够了。
美国前总统里根、西班牙国王卡洛斯、约旦国王侯赛因以及一些著名艺人都曾光顾【毕坚】,【毕坚】对所有的顾客都要保密,“豪绅”的品牌形象,神秘的经营体系,奢侈的商品价格,更提高了【毕坚】的地位和形象。

其实,细心留意就会发现,越来越多聪明的人和公司,都把目标锁定在了那22%的有钱人身上。
培训机构的课程顾问会花更多的精力,释放更多的热情,去攻单“钻石顾客”;
我之前运营公司一款燕窝食品,一开始想针对c端用户销售,发现起量很慢,于是转变思路,寻找b端经销商,借助经销商已经铺好的渠道去销货,很快就打开了销路。
普通人想要实现圈层跃迁,要明白一个道理:
造汽车的就是比造自行车的赚钱;
做金融的就是比超市卖大米的赚钱。

同样的职业,天壤之别的收入,根源就在于我们服务的客户,是富人还是普通人~
你所在的区域是“高价值区”,抑或是“低价值区”。
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就要向这样的人靠近,
占位比努力重要,
进入那条,精英林立,黄金遍地的“22%”的高速路,
你才能更快的积累财富,阶层跃迁。
这些都来源于《塔木德》,也是富人的思维方式。
还有很多犹太人的智慧都被列入了《塔木德》中。这本书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犹太人的故事,反映了致富和生活的哲理,是当代职场人、创业者还有学生的福音。
犹太人这么聪明,与《塔木德》有离不开的干系。《塔木德》里汇聚了2000名犹太智者的结晶,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将他们的成功经验娓娓道来,里面的一个经商思维或许就可以让你脱贫致富。
比如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节内容,是犹太商人给年轻人的一个忠告:靠体力赚钱只能解决温饱,绝不能赚到大钱,更不可能发家致富。

你的孩子若从小看《塔木德》长大,自然形成犹太人的富人思维,面对世界没有克服不了的难题,真正赢在起跑线上。
贫穷落魄时,《塔木德》里不经意的一个赚钱理念,也许就是你逆袭的利器,使你成功绝地反击。
学学犹太人,掏出一碗面钱,武装一下赚钱的大脑,有了富人思维,数不尽的金钱会鼓胀你的钱包,下一个富翁就是你。
《塔木德》正版,一套才99元,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