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开头,我想和你分享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有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开心地摘了一个玉米。一路上,它走啊走呀,经过桃树下,发现了桃树下的大红桃子,于是扔掉了手中的玉米去摘桃子。小猴子捧着桃子往前走,它又发现了更大更圆的西瓜,于是扔掉了桃子去摘西瓜。小猴子抱着西瓜往回走,看见一只可爱的兔子,便扔掉了西瓜去追兔子。然而,兔子跑进了树林,小猴子只能空手回家了。
年少的时候,我曾嘲笑这只小猴子三心二意,什么都想要,结果什么都得不到。然而,当我读到《智慧外脑:成为一个善思、会学、能写的人》这本书时,这只小猴子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因为我发现,年岁渐长,终于我把自己活成了这只小猴子的模样。
当听说别人的自媒体做得风生水起,奖项拿了一个又一个,我一股脑儿栽进去,四处报班,探寻写作的诀窍。然而,写出来的东西与想象中的差距甚远,随之搁笔。后来,我觉得不能浪费时间,又想着报技能班,学excel, 学PPT,又因为时间冲突,差点又放弃了。再后来,结束了全职妈妈的生涯,重新步入职场。尽管取得了一些小成绩,但心中总感到不满足,渴望成为更好的自己。然而,具体该如何做,怎么进步,我又迷茫了。

直到阅读了《智慧外脑:成为一个善思、会学、能写的人》,我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没有清晰的的成长目标,思考与行动不不同步,没有形成自己的个人知识网络。
本书的作者是释若老师,他读书30麻袋,思考总结出一种"写作公式",帮助众多写作小白开启了读书写作变现之路。在他的读书训练营中,他发现许多书友虽然收集了大量的素材,也在努力地写作,但却迟迟无法变现。为此,他分享了自己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的方法,帮助读者们突破了束缚。这就是《智慧外脑:成为一个善思、会学、能写人》这本书的由来。
从个人知识管理的五大桎梏出发,本书提出了一个知识网格化管理模型,帮助读者将碎片化信息整合,搭建个人知识网络,提升思考能力,从而实现个人的精进与成长。
一、素材越多越好?NONONO,能被使用的才是知识
台风来临的前夜,什么东西最畅销?答案是泡面和纯净水。越是简单方便,越是受欢迎。
然而,当涉及到收集素材时,我们却总是“化简为繁”。我们会收集好文章,认为总会有一天会派上用场;我们会收藏有趣的视频,也觉得总有一天会有机会看;我们还会购买喜欢作家的书,相信总会找时间翻阅。我们常常误以为素材越多越好,知识也会相应地变得丰富,下笔时自然会如有神助。
然而实际并非如此。在信息网络化的时代,我们接收到的大部分信息都是碎片化的。我们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去刷小视频,每次只用几分钟,但却不愿意花几个小时来深入阅读一本书。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得到的知识、信息、素材看起来很多,但很多都是随意的,毫无规律可言,就像文章开头的小猴子,看似一路上收获很多,实际上两手空空。我们没有办法将这些碎片的知识连接起来,为我们所用。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我们没有掌握有效的知识管理方法,不能掌握这些知识。这些未被使用的知识,只能说素材,远远不能算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如果将学习知识比作一场升级打怪的游戏,那么这些知识就像未经训练的战士,单独来看可能非常优秀,但是由于缺少统一的指挥,无法在团队行动中发挥最大的作用。这与我们在知识管理当中,遇到的连接失效,标签混乱,管理失配相似。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需要一个优秀的指挥官。本书提出了一种知识网络化管理模型,简洁而有效地解决了如何使用素材和知识点的问题(见下图)。

知识净荷,代表我们收集的知识点、素材和图片,就好像是打怪游戏中的优秀战士,单打独斗很勇猛,却有可能是一盘散沙。而元知识,管理知识的知识,就是攻略,它能指导这些优秀战士采用最佳策略,以最小的代价击败最强敌人。
知识的本质在于使用,化繁就简,是我们使用知识的最佳方式。一本书越读越薄,那是我们掌握了知识。一本书越读越厚,是因为我们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知识网络,生成新的知识,拓展了我们的认知边界。
著名作家余华曾经调侃自己:“评论家说我的文章简洁,那是因为我认识的汉字不多。” 不独有偶,本书提出的网格化管理模型,也是以简单的模型管理碎片化信息,我们好像在不经意间,又窥见了作家的写作经验。堆砌的辞藻虽然华丽,深读却难以引起共鸣,越是简单的知识,用得好了,就越容易下笔。
解决素材堆砌,却不知如何使用的问题,就是根据自己的个人阶段成长目标,化繁就简,从最基础最简单的知识用起,用得好了,再俗烂的素材也是好素材。
二、个人知识网络的升级,离不开思考
个人知识网络的搭建,离不开个人的成长目标为指引,也离不开思考这把利器。两千年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告诉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一味读书,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相反,如果只是空想而不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同样也不会有所收获。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起最大的作用。
我们经常陷入学习的怪圈,觉得书读了很多,却一点儿长进也没有,或者长进很小,因此得出一个结论:读书无用。
其实不然,不是读书无用,而是没有思考的读书,是无效学习。没有哪位成功人士是读而不思的。
只有把思考贯穿于知识积累的全过程,知识网络才能真正为你所用。

我曾经关注一位畅销书作家。他只有高中文化,后来发现自己对理财非常有兴趣,于是将这方面写得好的书都读了一遍,从中总结出自己的理解经验,通过理财实现了财富自由,并开启畅销书写作,成功开启理财写书两不误的生活。
这位作家一直强调,读书,不是死读书,不照抄硬板,而是通过思考,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内在能力。这与释若老师提出的观点不谋而合。但是思考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我们往往不得其法。通读《智慧外脑:成为一个善思、会学、能写的人》,我发现释若老师提出的WRITE思考学习法很适合在学习或者即将学习的我们(见下图)。
W 即wall,拆掉思维的墙。当脑袋空空时,不要被固定思维桎梏所束缚,而是放下执念,天马行空地进行头脑风暴,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管是否符合逻辑。
R 即reality, 回归现实,即把经过一番头脑风暴的想法与实际相结合,选择相关的想法再完整表达。
I即input,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输入知识。即在做中学,在学中思考。
T即Teach,以教会他人为目的。我们经常说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因为在教会他人之前,我们需要将知识点吃透。
E即easy,思考结果要做简单化呈现。无论你学到什么,用最简单的方法,把所学知识呈现给读者。
没有思考的学习,只能说是依样画葫芦,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没有学习的思考,内容空洞乏味,禁不起仔细推敲。思与学相结合,把学到的知识教会给别人,这是检验我们是否掌握知识、思路是否正确的一个途径,我们的个人知识网络,也将会在思、学与教中慢慢完善,达到个人精进的目标。
三、个人知识网络的精进,离不开坚持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很多读者都发现了一个很特别的点:那就是作者竟然在本书的开头,写了一封“致书友们的一封信”,它完整介绍了本书的核心要点,告诉读者,怎么快速方便地阅读这本书。
为什么作者会写这一封能让读者15分钟内了解本书的信?我想最主要的一点:作者并不只想授人以鱼,更想授人以渔。在本书的第七章,作者介绍了知识网络化管理4大知识管理软件,这些软件能够以简洁直观的方式呈现知识的底层架构,让读者秒懂管理知识的底层架构。
此外,在本书中,作者还倾囊相授,介绍了“思源笔记实现七步成文”的方法,可以帮助写作小白,解决了面对素材,却不知如何下笔的烦恼。通过七个简单而实用的步骤,可以轻松地将思想转化为文字和文章,提升写作的效率和质量。
学习的方法很多,我更想介绍给你的是GROW模型“自我教练”应用模型。在学习的路上,困难和挫折不会少,有些人失败了,有些成功了,原因就在于坚持。

什么是GROW模型“自我教练”模型?它是由目标Goal,现状Reality, 选择Options以及意愿Will的4个首字母组成,我们可以将个人成长目标分成四步走:1.设定目标;2.分析现状;3.做出选择;4.坚定意愿。
具体怎么执行呢?我们回头看看文章开头小猴子的故事,如果按照GROW模型执行,小猴子还会两手空空回家吗?
1. 设定目标:小猴子出门的时候,确定今天要吃的食物玉米;
2. 分析现状:小猴子真幸运,一出门就摘到玉米了。但是回来的路上,又有很多可选项,桃子、西瓜还有一只可爱的小兔子;
3. 做出选择:小猴子只能拿一样食物回家。选择A就得放弃B;
4. 坚定意愿:小猴子确定自己最想吃的是玉米。开开心心地带着玉米回家了。
有位老师曾经分享一个这样的例子,他开了一门课程,报名课程的人有几百人,听课的只有一百来人,交作业的更是寥寥无几,由此老师感叹,成功的赛道永远都不拥挤,因为坚持的没有几个。
如果我们在报课程的同时,采用GROW自我教练法,我们将建立问效机制,复盘每天学到了什么,这就催促自己开始学习课程。建立分析机制,及时发现知识难易,由易入减,循序渐进,就不会由于觉得知识太难而放弃学习。建立调整机制,则是及时发现偏差、复盘偏差的产生以及防止错误蔓延。
这样的学习,怎么会坚持不下来呢?
我以上介绍的方法,是符合自己当前学习阶段的要求的。书中还有关于很多个人成长精进的学习方法,精彩不要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