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关注我主页。获取资料方式!!
今天的文章将会对以上问题进行梳理解答,并分享19份有关储能价格的干货,希望帮助朋友们更全面的了解行业现状。

01
储能产业价格及备案项目
“储能备案项目”汇总了从2023年1月到2024年1月,各省的储能备案项目数据。据统计,2023全年共有5987个项目备案。
2024年1月,浙江、江苏、广东、山东、湖北、河南、安徽等22省储能相关投资备案项目共930个;产业类项目160个。 项目类770个,其中源、网、用户侧新建储能电站项目689个,(风)光储充(检)/储充/源网荷储等一体化项目81个,涉及储能规模超19.88GW/46.38GWh。
《储能数据库》发布时间为2023年12月,涵盖了中国储能新增项目、中国储能装机、储能需求测算、储能企业排行、储能价格、电芯出货量、国内电价、经济性测算、储能时长等14大版块,共55张表格。
以下为表格目录:
2023年12月储能电池周均价格为0.46元/Wh,方形磷酸铁锂电池(储能型,280Ah)最低价0.40元/Wh;最高价0.46元/Wh;周均价0.46元/Wh。
2023年11月,4h储能系统最低报价已经达到0.638元/Wh,创历史新低;2h储能系统平均报价持续走低,环比下降7%;2023年11月,2小时储能系统报价区间为0.750-1.366元/Wh;4小时储能系统报价区间为0.638-1.050元/Wh。
02
储能价格战后该如何发展

图源:《储能数据库Excel表》
03
储能企业如何破局
1、加强技术创新: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致力于提高储能系统的性能和降低成本。同时,关注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动态,适时布局前沿技术,以提升竞争力。
数据显示,宁德时代2022年研发投入费用达155亿元,同比增长101%。据悉,2022年,宁德时代的研发主要集中于钠离子电池、麒麟电池、第二代无热扩散技术、M3P多元磷酸盐电池、凝聚态电池五个大方向。
目前,宁德时代的业务分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采选冶炼行业两大业务,有动力电池系统、储能电池系统、电池材料及回收、电池矿产资源四大产品板块。
2022年,前述4大产品中,动力电池系统带来的营收最多,实现营收2365亿元,同比增长158%,占总营收比重为72%。
《中国动力电池行业数据》来自IT桔子,从动力电池装机量及竞争趋势、动力电池行业投融资、动力电池产业链投资布局、新兴动力电池市场布局情况,对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截至2022年底,宁德时代电池系统产能高达390GWh,较年中的154GWh大幅提升;其产能利用率由81.25%提升至83.4%;装机量达到146.86GWh,占据市场份额的48.6%!
2、拓展市场渠道:企业应关注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开拓市场,寻求与国内外合作伙伴的合作机会,共同推进储能产业的发展。
远景集团高级副总裁田庆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海外市场将来迟早也会内卷,现在就是时间差。”同时他也提醒,“国内的竞争会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国外的竞争则完全不同,甚至可能会引起反制。”他建议中国企业在出海方面应该适当联合、相对地形成一些共识,不要卷得太厉害。
4、培养专业人才:企业应重视人才培养,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为储能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人才保障。
宁德时代在研发费用及项目增加的同时,研发人员队伍也在扩大。数据显示,2021年底,其研发人员为10079人,至2022年末,研发人员已增至16322人,同比增长61.9%。
04
行业大佬如何看待内卷
1、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夏清:
2023年储能产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内卷”。内卷有利有弊,只有内卷,才能竞争;只有竞争,新技术才能层出不穷,中国储能已成为全球储能技术与成本最优的产业。
“内卷”是一种表象,其本质是机制没有到位,如果需求侧资源与新能源都进入电力现货市场,必将释放出巨大的储能需求;如果新型储能也能够进入输配电价,必将构建发输配储新形态,形成大电网与微电网协同的新型电力电量平衡方式。只要体制机制改革到位,未来储能市场可期,新能源+储能终将成为中国碳中和的主旋律。
2、中国电科院资深专家、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来小康:
2023年储能行业链条上,几乎每位从业者都会感受到“卷”,2024年如何看待“卷”及如何应对“卷”需要思考。“卷”说明大家都看好储能这个赛道,无疑是正确的赛道。“卷”还意味着此行业尚未定型,没有形成垄断,大家仍都有机会。
重要的是如何破“卷”,似乎有三条路可选:盯着主战场成为主力军;寻找利基市场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愿赌服输及时止损。选出正确之路的关键在于对自己拥有的资源和把控能力有清醒的认识和判断。
3、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俞振华:
2023年又是储能发展史的独特一年,并网超出不同一般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储能价格不断突破新低,重演光伏的惨烈,“内卷”已然成为热词。
2024年,储能企业在保障资金链的同时,选准自己的赛道,重新定位行业,以创新为牵引,做到增韧与突破。沧海横流,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时代,储能企业是带领中国技术、供应链、标准“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期待各类优秀储能领军团队在“双碳”赛道愈挫愈勇,百折不回。
4、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吴家貌:
2023年,储能行业在全球范围内高速发展,全年新增容量首次超过100吉瓦时,规模再次翻番。国内储能装机同比增长超150%,持续引领全球。除大型储能外,工商业储能也渐入佳境,户储在欧洲等地全面开花。与此同时,阳光电源储能系统全球出货量连续七年位居中国企业第一,稳居行业领先地位。
展望2024年,伴随新型电力系统的飞速发展,储能系统需要满足更高的涉网性能要求,构网能力成为储能必修课。此外,为了保障储能系统的极致安全,企业需要加大技术创新,在深度融合电力电子、电化学、电网支撑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AI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5、远景能源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田庆军:
2023年,风、光进入了年新增超2亿千瓦的新时代。风、光大规模装机带动对储能的大量需求,去年储能市场继续成倍增长,今后还将保持高增长。储能的价值正在凸显,技术创新驱动下,锂电池储能度电成本已接近2毛钱;市场化政策日益完善,储能盈利能力创下历史高点,电力现货全面开放后,储能将比风、光更赚钱。
储能行业依旧内卷,价格竞争激烈。但储能走向调用、参与市场交易趋势确定,未来将不仅考验储能产品的安全和性能,还考验储能企业提供更优交易策略的能力。去年,储能出海蔚为风潮;今年,中国储能企业将加速出海,两条腿走路会走得更稳。
6、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大为:
随着资本热潮的逐步冷却与阶段性产能过剩引发的内卷淘汰逐步呈现,储能产业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转型期。这个阶段,客户专业度提升,不再只关注产品价格,对产品的性能质量也有更高要求。一批注重产品研发和实际场景应用的企业将逐步形成各自的市场竞争力。
头部企业高集中度的市场格局将加速形成。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对储能提出更高要求。天合光能通过纵向一体化发展,打通光储技术融合,让光伏发电从适应电网走向支撑电网,加速光伏成为主力能源。光储一体化解决方案将成为新能源发展的重要路径,潜力巨大。加快光储一体化示范项目的开发和应用对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2024年,储能市场新一轮拉力赛已然开启,让我们共同期待储能商业模式更加多元,行业向高端、定制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