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l学习库

excel表格_excel函数公式大全_execl从入门到精通

“全要素统筹,全过程精设,四轮驱动”推动学生深度学习

教学创新特色


基于递进式任务序列,运用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方法,发挥评价考核的导向效能激励作用,以行为+成果数据支持教学管理,通过“任务驱动”、“朋辈驱动”、“效能驱动”、“数据驱动”,引导学生达成深度学习。


教学创新实践精彩展示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Linux服务器管理与应用》

学生人数:2个教学班,每轮学生数130-150人

课程性质:核心课
总学时:理论48+随堂实践16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1. Linux基础操作:内核与发行套件的关系、CentOS Linux安装、登录、常规文件及目录操作命令。


2. Linux系统管理:网络、软件包、存储、账户、权限、进程等相关命令及系统配置文件内涵。


3. Linux服务管理:OpenSSH、DHCP、DNS、NFS、数据库、Web等网络服务的软件安装、服务配置、运行管理。

能力目标

1. 问题解决能力:能根据工程需求,完成设计-实施-测试,得出测试结论,解决服务器运行问题。


2. 批判思考能力:能对服务器进行故障排查,解决服务器维护问题。


3. 自主学习能力:能自主学习,自我审视、自我评价、自我调整。


价值目标

1. 文化认同:领悟互联网基因中的Linux开源文化和哲学思想,将其转化为自身的问题解决智慧。

2. 使命担当:清楚我国“缺芯少魂”的“少魂”痛点问题,切身感受国产Linux操作系统的飞速发展,以及我国从开源受益者到开源贡献者的身份切换,从中寻找可投身的报国途径。

3. 职业认同:理解Linux运维技术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意义。对运维体系有总体认识及理解,认同并践行运维职责,明确违反职业道德的代价。

教学创新要解决的问题


结合课程性质及学情分析数据,为达成课程的最终目标,需通过教学创新解决以下问题:


技术与工程情境割裂,无法应用技术解决真实工程问题


课程内容量大,需要记忆大量的操作命令和配置文件参数。而绝大多数学生没有任何Linux纯命令行环境认知和操作基础,将注意力都放置在命令操作上,只重视服务器项目实施环节,忽视实施环节前的需求分析、项目设计,以及实施环节后的项目测试。


项目实施的内容会随工程情境不同有很多细节差异,且项目实施的质量也需经由项目测试才能得以保障。面对真实工程问题,学生多不知从何处下手,形成了工程问题与技术应用之间的鸿沟。


理论与技术割裂,服务器故障排查方法不成体系


对服务器进行故障排查也是从事运维工作的工程师必须具备的能力。然而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服务器报错,多数学生表现出恐惧、畏难,没有排错的能力和勇气,形成不了结构化的排错思路。


成就感与投入度不对称,情绪价值无法得到满足


想要技术精熟,需要学生做大量的练习。但有投入并不代表会立刻有成果,学生感觉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感觉灰心丧气,成就感缺失,无法激发自身效能,失去目标感。

教学创新的方法和实践

为解决课程痛点问题,需要在教学内容、学习过程、评价考核、教学管理四个方面做创新实践探索。通过“任务驱动”、“朋辈驱动”、“效能驱动”、“数据驱动”,四轮驱动学生深度学习。


一、教学内容创新,“任务驱动”问题解决、批判思考能力提升


1. 建“阶梯项目”


基于企业常规网络服务器设计完整的课程任务,在课程任务的基础上提炼出14个学习问题。打破传统的线性学习方式,组合功能关联的Linux命令进行学习。依据课程教学目标,邀请企业资深运维工程师,整合知识、技能与态度设计,设计基于真实工程背景的三级项目(课程综合项目)。


依据三级项目涉及的子任务设计四级项目(单元组项目)及五级项目(单元项目)。最终构成阶梯式项目库:五级项目(12个)-四级项目(6个)-三级项目(1个)。


2. 绘“知识图谱”


梳理项目涉及到的知识技能点(KT点),确立知识技能点间的支撑关系。组合功能近似或作用关联的命令设计样例任务,基于样例任务制作微课,强化命令间的关联性,避免知识碎片化。降低内部认知负荷,提升关联认知负荷。


3. 排“任务序列”


基于样例任务设计模仿任务、补全任务。针对单个网络服务常出现的服务器故障,设计逆向任务(排错任务)。最终构成螺旋递进的任务序列:样例任务-模仿任务-补全任务-逆向任务-常见任务(四/五级项目)-完整任务(三级项目)。


样例任务、模仿任务、补全任务,不含工程情境,专注于实施环节,做为专项练习,辅助学生达成技术精熟。


逆向任务,以服务器报错结果为起点,通过错误复现帮学生建立起服务运行状态与网络体系结构间的关联,实现原理与技术的统一,提升批判思考能力。


常见任务、完整任务,基于真实工程情境。指导学生基于工程问题解决思路,完成从需求分析到设计到实施再到测试的完整流程,引导学生建立起技术与真实工程问题间的关联,提升工程问题解决能力。


二、学习过程创新,“朋辈驱动”自主学习能力提升


1. 精细规划活动设计


依托信息化平台设计深度混合式、翻转课堂学习路径。


2. 课前课后小组学习


梯度分组

通过择优兼顾自愿的原则选拔组长,将剩余学生依据前修课平均分排序,按成绩分成三组,由组长从三组中各挑选指定数目的组员,组成组内学习能力有梯度、组间综合能力平均的小组。

课前朋辈互助

课前由组长带领组员分享模拟任务实践经验,内部解决一轮自主学习困难,并遴选最优模拟任务报告提交给老师。作为优秀的“新手”,组长正处于有意识有能力的层级,相比于“专家”的无意识有能力,能更准确发现组员出错的底层认知问题,比教师更能帮助组员纠偏纠错。


课前小组学习,不仅能缓解“单兵作战”的紧张感,更能提升自主学习效率,保障自主学习深度。


课后朋辈压力

课后的拓展改进活动中,测试题解析、逆向任务报告、主题分享制作等均以小组为单位提交并进行考核。小组成员必须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获得好成绩。


3. 合作支持技能补救

合作任务有挑战

课程的四级项目均需要双人联机才能完成,一人在Linux虚拟机中搭建服务,另一人用windows宿主机及Linux虚拟机做客户机对服务进行测试。


实践过程中,各组员不仅要配置好自己的环境,组员间还要兼顾虚拟网络和真实网络间的连通性,任务复杂性非常接近真实工程项目,对学生充满挑战度。

合作过程强互动

分组时保证两人有一定学习能力差距,但又不至于差距过大。为了更好完成任务,组员1(能力强者)会不断督促组员2(能力弱者)要认真完成自主学习,在课堂实践前配置好实践环境。


实践过程中组员2会因为之前学习过程中的技能欠缺,制造出各种老师想不到的服务器故障。组员1在辅助组员2排错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排错能力,也帮助组员2完成了技能补救。

三、考核评价创新,“效能驱动”持续深度学习

课程采用全过程考核的方式,充分发挥形成性考核的技能应用导向、工程思维导向、社交发展导向、个体发展导向作用,激活学生的自我效能,驱动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1. 技能应用导向


作为一门解决工程问题的技术课程,课程更注重实践能力,因此无论是形成性考核还是终结性考核,上机操作都占最大比重。综合计算,上机操作占总考核分数的67%,在形成性考核中占70%。


理论课每堂完成五级或四级项目,实践课分阶段完成三级项目。学生既能看到每次课的学习成果,又能看到里程碑式的阶段成果。感受到自己与目标在不断靠近,激活自我效能。


2. 工程思维导向


三、四、五级项目设置了细致的采分点,涵盖项目设计、实施、测试、得出测试结论的完整工程问题解决流程,引导学生形成工程思维框架。


3. 社交发展导向


过程考核中,排错项目、拓展学习、加分活动均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并记录考核成绩,且四级项目设计为双人实践,要求学生不但能独立思考,也能与人合作。


4. 个体发展导向


项目报告不仅针对专业技能设置采分点,对文档规范性也设置了采分点,逐步提升学生的文档素养。


在拓展学习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调研,自己设计“优秀运维工程师行为检核表”,引导学生更深度地了解运维行业,提升职业认同感。为未来成为优秀的运维工程师,打下认知基础。


主题分享活动,让学生对开源项目、Linux哲学思想 、国产Linux系统有更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对Linux开源精神的文化认同感、对国家产业需求的使命感,帮助学生拓展职业方向。


自评报告,让学生从成果实现、努力程度、适应能力三个维度总结自己相较于开课前、相较于上一个阶段的自我增量,激活学生的自我觉察。让本学期的深度学习体验对学生产生更深远的影响,最终成为高效的终身学习者。


四、教学管理创新,“数据驱动”情绪价值满足


综合应用智慧化学习平台、智慧化教学支持软件打造数字化立体课堂,全面监控学生的学习行为,并获取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


1. 行为与成果数据“双核驱动”,

提供个性化指导


“行为数据差且成果数据差”的学生,存在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问题,可通过深度交谈增进师生情感,指导他将学习的步子调小,让学习先发生起来,先“身在”再考虑“身心俱在”。


“行为数据好而成果数据差”的学生,有可能是学习方法有问题,要对其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行为数据差而成果数据好”的学生,可以多聊聊对课程资源的使用感受,有可能是各资源间存在内容重复,都学一遍浪费时间,或者资源使用起来不够便利,学生另寻学习途径。这类学生是教师对资源进行优化,从而更好服务学生学习的重要灵感源泉。


2. 用“学习行为”的勤,补“学习成果”

一时的拙,等待迟来的“成就感”


将课堂互动数据设置为课程积分,每月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课程积分兑换重做某次测试或四/五级项目的机会,以提高分数。


将SPOC数据和钉钉作业数据作为积分替换资格审核,有“未完成记录”需要先补学、补做、补交才能获得积分替换资格。


“积分兑换”使学生不会因一时的成果不佳而心灰意冷,只要眼睛盯着目标,奋力向前奔跑,终究会收获好的成果。每轮教学都有“习惯性挂科”的学生,在气氛的感召下,后程发力,利用积分替换不停追赶,并在后阶段的学习中成功逆袭。


学生的学习活动

课程课堂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随堂实践16学时,理论授课48学时。各活动的比重约为:理论授课需要约1.5倍的课下自主学习+小组学习时长。

线上自学时长占总时长17.6%、小组学习时长占35.3%、课堂授课(含随堂小实践)时长占35.3%、综合实践时长占11.8%。

课程的考核方式


课程采用了全过程、多元化、多维度的考核方式,兼顾学习成果及学习行为。利用持续性评价,辅助学生有效调控及矫正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激活自身效能,逐步达成深度学习。


其中形成性考核40分,终结性考核100分*60%,综合形成性与终结性考核计算各目标比重,如图所示。

形成性考核除固定考核项外,可因选做小组加分活动或短时间内完成项目获得额外加分,加分计入过程性考核成绩,总分不超过40分。

终结性考核上机完成,包含Linux基础操作、Linux系统管理、Linux服务管理、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思考能力五类题型。


学生的每个项目报告均针对“内容排版-设计-实施-测试-测试结论”等环节,做细致的采分表设计。每个采分点不是给出分数,而是给出简洁评价短语,最后通过excel公式计算最终得分。

教学创新的效果

学生觉察自己的努力

学生看见自己的成果

学生拥有良好的体验

教学创新实践的普适性

综合学习设计方法对本学科领域其他课程均适用


课程的教学设计思想主要基于杰罗姆.范梅里恩伯尔的“综合学习设计”方法学,以及梅里尔的“五星教学模式”方法学,即底层理论具有普适性。工程类课程均可参考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完成教学内容梳理、学习资源建设、学习活动规划、评价导向设计。


教学过程中依托的信息化工具,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替换,如将“校内spoc”平台换为公共慕课网,将智慧化教学支持软件“希沃品课”替换为“雨课堂”等。


同一课程的其他老师可直接加入课程教学


课程资源开发完整,各环节提供的资源优质适配。目前课程已申请加入“酷学辽宁”跨校修读课程,其他学校若开设同样课程,可直接申请跨校修读,使用课程资源包,完成教学实施及考核的全过程。


教学组织管理及考核方法对其他学科领域有借鉴价值


课程利用数字化手段,监控并搜集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将行为数据设置为课程积分,利用积分兑换申请重新完成某次学习成果考核。以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双核驱动效能,对所有课程都有借鉴意义。


过程考核中的非客观题考核以简洁评价短语的方式进行反馈,比分数有更大的信息量,对学生矫正自己的学习有更好的指导意义,对其他学科领域的课程也有借鉴价值。

传播教育教学经验,文章供大家参考学习借鉴。

版权归原作者或平台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2024年12月    »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搜索
最新留言
    文章归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