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l学习库

excel表格_excel函数公式大全_execl从入门到精通

强势文化人生哲学02|万字长文,讲透人生命运沉浮背后真正的规律


(本文节选自习全老师新书《掌控:强势文化人生哲学》)

—共计9526字,阅读预计55分钟—


人的一生,就像行军打仗。

有打胜仗的时候,也有打败仗的时候;

有人越挫越勇,屡战屡胜;也有人消极懦弱,屡战屡败;

有时奋力杀敌,有时偃旗息鼓。

但是,再强的人也有打了败仗的时候,再弱的人也有打胜仗的时候, 无论胜仗还是败仗,当这些“战果”汇聚在一起,就写成了人生命运的轨迹。


命运复杂且多变,有时看似可以掌控,有时发现完全无法掌控,模模糊糊让人看不明白,受好奇心驱使,我尝试深入探索一个问题——个人命 运到底受哪些因素影响?


为了尝试思考这个问题,我先从三个真实的故事说起。




Part 1
三个真实的故事


(一)第一个故事


1993 年11月17日,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之后,一个女人被丈夫无情地赶出家门,宣告了他们爱情的终结,20多天后,这个女人带着不到半岁的女儿离开了这个令她伤心的城市。


在女儿一岁的时候,她下定决心向丈夫提出离婚,结束这场婚姻悲剧, 而此后,穷困潦倒的她只能靠政府发给她的每月103.5美元福利救济金勉强维持生计。


1995 年6月底,女儿快两岁的时候,她的离婚申请终于获得批准,而且得到了女儿的永久看护权。


1997 年6月,这位热爱写作的单身母亲写了一本小说,但是有12家不同的出版商对她的这部小说都视而不见,在经过无数次被拒绝后,终于有一家出版商同意出版她的小说。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本小说一经问世就受到广泛好评,销量高到惊人,此后甚至获得了该领域的很多大奖,在之后的几年里,她笔耕不辍,接连推出了这个系列的其他小说,也因此收 获了无数财富、奖项。


2020 年,这位女性更是以75亿美元的财富位列“2020胡润全球白手起家女富豪榜”第87位。


看到这里,相信有些读者已经猜到这个故事中的杰出女性是谁了。 没错,她就是风靡全球的魔幻系列小说《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 (J.k.Rowling)。

截至 2008 年,她的《哈利·波特》7本小说被翻译成 67 种文字在全球发行4亿册,带动全球无数青少年重返纸质书籍,开始阅读的旅程。


“命运到底由什么决定?”,在这里,我用罗琳的故事作为这个话题的开头,并不是想向各位讲述成功学的案例,更不是想说一些“心灵鸡汤” 之类的话,而是想以她的故事为起点展开理性的探讨,探讨命运到底由什么决定?


如果仅仅从故事里去寻找罗琳究竟“为什么能改写命运”的答案, 我相信很多人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我更愿意相信下面的这个答案会得到多数人的认可。


“热爱写作的罗琳富有才华,加上她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的精神,最 终使她收获了财富和名誉,因此她才能彻底改写命运。”


这个答案体现了一条几乎所有人都会认可的成功学公式:

成功=天赋+努力+坚持

如果是这样,这个故事就只是一个充满励志力量的成功学案例,但如果仅仅得出这样的结论,对我而言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这样的励志故事是没有办法告诉我们——“命运到底是由什么决定?”——这个问题的真正答案的。


(二)第二个故事


在英国某出版集团的总监办公室里,米尔斯总监从面前一大堆书稿中抽出一本名叫《布谷鸟的呼唤》的小说,翻阅后说了一句话:“相当不错, 但情节过于平稳”,随后就把这本书稿弃之一边。


这句话,相当于给这本小说判了“死刑“。但作者罗伯特·加尔布雷斯并没有气馁,他最终找到了一家愿意碰碰运气的出版商,这本小说最终在2013年4月出版发行,中文书名也被译作 《杜鹃的呼唤》。可是,这本小说并不幸运,只卖出了500册左右。


听完这个“失败“的故事,您又会作何感想?又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是不是会觉得这部小说没有受到欢迎是因为作者本身的才华不够?

或者是小说的水准不够高?

如果您心里恰巧是这样想的,就请再保持耐心,来看第三个真实的故事。


(三)第三个故事


有人发现《布谷鸟的呼唤》与罗琳的另一本书《偶发空缺》中的写作 语言非常相似,而且发现加尔布雷斯和罗琳居然有相同的出版代理商和编辑,逐渐地,这种传言开始蔓延,最后被逼无奈下,《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终于承认:她就是加尔布雷斯,她就是《布谷鸟的呼唤》的作者。


她之所以匿名写作,只是为了看看在没有“罗琳”这个名字的巨大影响力的情况下,自己的写作价值到底能够得到多少公众的认可。


但更有意思的是,当罗琳承认自己就是加尔布雷斯的第二天,《布谷鸟的呼唤》一下子就成为了全球畅销书。


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假如罗琳没有站出来承认这个秘密,那么加尔布 雷斯极有可能会被埋没,《布谷鸟的呼唤》也大概率无法成为畅销书。


命运是多元、多变且复杂的,这三个特点在这三个故事组成的序曲中 体现得尤为明显。人人都希望能够掌控命运,但真正能够掌控命运的人并不多。古今中外无数人都在苦苦探索人生的这个重要命题——命运到底由什么决定?


“成功=才华+努力+坚持”这样的人生奋斗观念并不是不对,而是并不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命运规律的真相,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知道 这个真相——命运到底由什么决定?



Part 2
命运到底由什么决定?


罗琳的人生轨迹就是她不断协调自身面临的矛盾的过程,而她的命运 轨迹则是由她协调一对对矛盾后产生的一个个结果书写而成。


通过对罗琳及他人人生轨迹的观察,结合个人的人生思考与感悟,我们不难发现:人的命运是由以下四类因素共同决定的。如下图:


在这个图中,一共有四类因素,分别是:个人文化系统、个人资源系统、小环境和大环境。每一类因素中又包括多种小因素。我们逐个来分析:


(一)个人文化系统


“个人文化系统”是人的精神世界,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人的软件系统,这个系统稳定且不易改变,但并不是不能改变。

我们常说的三观、 思维与行为习惯、性格品质、道德水准、教养气质、精神热爱等等都属于“个 人文化系统”范畴。


1.“个人文化系统”决定着我们“想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个人文化系统”无时无刻不在对我们产生 着深远且持久的影响,而且很多时候,它甚至能决定一件事情的走向。


从本文第一个故事中不难看出:罗琳对写作和讲故事这两件事的极度热爱,是她不断将自己推向人生新高度的顶级动力,而这份热爱显然 是她“个人文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际上,罗琳从小就对写作和讲故事非常感兴趣,她的妹妹是她最初 的听众,而她在6岁的时候就写了一篇跟兔子有关的故事。虽然《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一部小说是在1997年才出版,但是对这部小说的构思却早在1989年就开始了。


那是她在大学毕业没多久,前往伦敦的火车途中发生的事。她注意到一个瘦弱、戴着眼镜的“小巫师”男孩一直在车窗外对她微笑,恰恰是这个小男孩激发了她创作哈利·波特的灵感, 尽管当时她手边没有纸和笔,但她的脑中已经开始天马行空地构思和想象。


2.“个人文化系统”决定人生的高度(命运的上限)

如果她对写作和讲故事并不热爱,她也许根本不会注意到那个“小巫 师”,就算注意到,也不会因此产生创作哈利·波特的念头,就算有这个念头, 之后的八年时间足以将这个无价的念头冲洗得一干二净……如果没有了这 份执着的热爱,就不会有《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问世,我们也压根就 不会知道世界上有“罗琳”这么个人的存在,更看不到罗琳人生逆袭的故事。


当然,除了热爱,罗琳在面对人生低谷困境的时候展现出的独立坚强、 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样重要,或者说,她的“个人文化系统”是如此强大, 才能帮助她突破一个个人生障碍,这是她能改写自己命运的主要动力来源。


3.“个人文化系统”是因人而异的

每个人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逐渐形成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个 人文化系统”,换句话来说,世界上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种“个人文化系统”。  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客观事实,我们得接受并且尊重。

关于个人文化系统,后文会深入探讨,在此仅作简单介绍。



(二)个人资源系统


如果说“个人文化系统”是人的软件系统,那么“个人资源系统”就 是人的硬件系统,它包括健康、权力、外貌、知识、能力、财富、智力、 名誉等等很多因素。


这个系统呈现出不稳定且易变的特征。“个人资源系统”是我们作为人最容易感知到的一种“拥有”,它能让 我们感受到一番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人们无论是学知识、长能力;还是求富贵、讨功名,本质都是为了让这个系统更强大。


“个人文化系统”决定着我们“想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而“个人资源系统”则决定着我们“能做什么”。



为什么每个人都希望“个人资源系统”越来越强大?

因为,“个人资源系统”的强弱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并影响我们的命运。


我们来说深入一些, 上一篇文章提到:“人生就是协调矛盾的过程”。当我们面对无限欲望与有限资源之间的矛盾时,能否把这对矛盾协调好,很多时候取决于我们拥有的资源是否丰沛。


当我们的“个人资源系统”非常强大时,将矛盾协调好的可能性便会大大提升,“心想事成”的概率当然会变大,假如每一对矛盾都能协调好,人生自然“好运”连连。


我用第二个故事来说明上面这个道理:尽管《布谷鸟的呼唤》最初并不受读者欢迎,是因为作者加尔布雷斯知名度不高导致,但是逐渐有读者发现他的写作风格与罗琳极其相似,也恰恰是因为这点,读者才开始怀疑——加尔布雷斯和罗琳是同一个人。


这份怀疑本质是对加尔布雷斯写作能力的间接认可。假如罗琳的写作能力很一般,写作风格并不足够吸引人,就算是她对写作有足够的热爱又能怎样呢?她无论多么地爱讲故事都不能帮助她获得成功,因为能征服读者的永远是作者深邃的思想、引人入胜的故事和高超的写作能力,而不是作者本人或她的名气。


可以这么说,罗琳超强的写作能力和持续输出能力是她能成功的重要 保障,而这种优质的能力就是她的重要资源。就因为拥有这项重要资源—— 超强的写作能力和持续输出能力,才使得她在面对自己人生中无限欲望与 有限资源的这对矛盾时,能够比其他人更容易完成一个个挑战。


比如面对高考时,考试成绩最为重要。考试成绩越高,填报高考志愿 时选择的空间就会越大,解决好“求学”这个问题的可能性就会成倍拉高, 而决定考试成绩的是你“个人资源系统”中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当然也包括智力水平。


再比如,当我们求职应聘时,面对同一个优质岗位,若想从众多竞争 者中脱颖而出,依靠的不是入职之后的工作表现,而是你在求职时已经拥有的种种“个人资源”。实际上,在现实求职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更多是在比拼“个人资源系统”的强弱。


拉长人生视角,虽然“是否能考上一所好大学”、“是否能找到一份好 工作”并不会对人的一生产生“致命”的决定性影响,但是人们很清楚,在这种人生关键时刻,能否获得一个好结果对他们来说有多么重要,因为人生关键时刻的结果确实会改写人生轨迹。


人们为了能够在面对人生问题时有强大的解决能力,只好不断地去追 求将自己“个人资源系统”变得更强大,因此,很多人一生都在为变强而 努力,却从未思索过为何要变强。


(三)小环境


“小环境”是由我们经常接触的一群人和事形成。比如:家庭环境、 学校环境、朋友圈子、职场环境、其他环境等等。


没有人能离开“小环境”在绝对独立意义上生存和发展。因为人只要 活着,就一定避不开和人打交道,只要和人打交道,就一定意味着我们不 可避免地处在一个或多个“小环境”之中,并且在不同的“小环境”里扮 演不同的角色。比如某个孩子在学校是学生,回到家是孩子,去电影院是观众,去餐厅是食客。


“小环境”对一个人命运的影响是威力巨大的,它往往通过直接影响 个体的“个人文化系统”和“个人资源系统”进而影响个体命运,而且这 种影响是潜移默化式的、是缓慢且深远的,以至于在很多时候,我们已经 被一个“小环境”悄然改变,而自己可能仍然毫无觉知。


“小环境”分为两种。当“小环境”让一个人的“个人文化系统”和“个 人资源系统”越来越强时,我们把它称为“赋能型小环境”;当“小环境” 让一个人的“个人文化系统”和“个人资源系统”越来越弱时,我们把它 称为“消耗型小环境”。而一个人是强是弱,完全就是由“个人文化系统”和“个人资源系统” 共同决定的。

我们分开来说:

1. 首先,为什么“小环境”会影响“个人文化系统”的强弱?

“小环境”中发生的一切都有可能会改变我们的三观、思维习惯、行 为习惯、性格品质、道德水准、教养和气质,精神热爱等等,只不过这种影响有可能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是负面的。


比如在一个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家庭环境”元素,父母的“所 作所为”、“一言一行”形成了孩子的“家庭小环境”,孩子会跟父母有样学 样,好的也学,不好的也会学,学得多了,父母的言行习惯大概率会逐渐固化成孩子的言行习惯。


曾经看过一个电视公益广告:妈妈在给奶奶洗脚,这一幕被趴在门口 的孩子看在眼里,等妈妈给奶奶洗完脚之后,孩子颤颤巍巍地端着一盆洗 脚水来到妈妈面前,奶声奶气地说:“妈妈洗脚”。最后,公益广告片尾出现一句话——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父母的确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很多时候,我们秉承一生的三观就有可 能来自于年幼时父母对我们的言传身教。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好老师。如果一对父母三观本身不正,那么这个孩子的三观大概率也会不正;如果一对父母习惯性通过吵架打人来解决问题,那么这个孩子在外遇到冲 突的时候,能想到的解决方式就可能只有吵架或打人了,如果不及时矫正, 这个思维习惯就可能会伴随他终生。


同样的道理,“学校”、“朋友圈”、“职场”等其他“小环境”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个人文化系统”。


2. 其次,为什么“小环境”会影响“个人资源系统”的强弱?

资源有个运行规律:永远是从“高位”流向“低位”。


“个人资源系统”中的任何一种资源都是从“高位”获得,如果“小环境” 的资源量处在“高位”,那么处在“低位”的“个人资源系统”就有可能不断得到补充,自然会越来越强;如果“小环境”的资源量处在“低位”,那么处在“高位“的“个人资源系统”就会被频繁消耗,自然会越来越弱。


比如说,身体健康、颜值又高的父母会把优质基因传递给孩子,生出 的孩子大概率也是个健康漂亮的小宝宝;如果父母的经济状况、受教育状 况良好,那么这个孩子就一定比贫苦家庭的孩子过得更好,机会更多;


再比如,如果一个成年人的财务状况相对良好,但婚姻家庭或原生家 庭财务状况并不好,他的“个人资源系统“就会频繁被消耗,如果其他家 庭成员没有开创新的收入来源,他就永远处于“供养”他人的状态里。


除了财富,其他资源例如知识、能力、健康、外貌、权力、能量等都 遵循这个规律。


如果长期生活在某个封闭式“小环境”里,会彻底地改变一个人,这种改变往往是脱胎换骨的。

举两个例子:

赋能型:比如军营,从参军入伍到退役复员,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无 论是精神品格、行为习惯,还是健康状况,或者是知识能力水平都会发生 翻天覆地的变化,犹如获得新生一般,确实称得上是脱胎换骨。


消耗型:比如传销组织,当一个人不小心掉入传销窝里,这个封闭式 的“小环境”会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彻底改变“个人文化系统”和“个人资 源系统”,很多人从传销窝点被解救出来后,甚至还会抱怨解救人员“挡了 他们的发财之路”,这种“脱胎换骨”本质上是对人的毁灭。


现实中,多数人对“小环境”的甄别能力并不强,并没有主动去判断所处的“小环境”是赋能型还是消耗型的意识,只是在被动地接受“小环境” 的影响,甚至被控制。


当你开始觉醒、想要改变的时候,如果发现仅靠自身的力量很难改变, 那就说明你曾经所处的某个“小环境”对你影响太深,这个时候,主动选 择一个赋能型“小环境”并浸泡其中,不失为一种改变自我极为奏效的好 办法,因为在“大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小环境”对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四)大环境


简单来说,“大环境”就是“小环境”之外的那部分环境;具体来说,“大 环境”指的是我们所处的地域中发生的有关政治政策、经济发展、社会文化、 科学技术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各种人和事。


“大环境”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是通过“小环境”来间接实现的,它并不会点对点地直接作用于个人。

比如,高考制度的改革属于“大环境”中 的一项政策变化,每一次高考制度的变化调整都会牵扯到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方式变化、学校行政管理方式变化、教师群体的教学方式变化以 及考生的备考方向、方式变化……它影响的是所有和高考这件事有关的“小环境”,而不是单独针对张三或李四单个考生。


但恰恰是因为这点,“大环境”对于一个人命运的影响力是巨大无比的, 企图对抗“大环境”中任何一丝一毫的变化,那无异于蚍蜉撼树,比如, 曾经非常精通珠算的财务人员,如果不努力学习使用财务软件和excel就无法继续在职场立足;

因为手机电子支付的普及,“收银员”这个岗位已经 逐渐从很多行业中消失;

新冠疫情期间,很多老年人没法乘坐公交车,只 因为没有智能手机,更不知道什么是“健康码”;

他们仿佛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为什么会被时代无情抛弃?

错就错在时代在变,而我们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

很多时候,我们努力地奔跑,却最多只能保证留在原地。“大环境”的残酷性就在于此。


如果想要在“大环境”的变化中持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主动地改变自我,努力去适应。

改变什么?改变的是自己的“个人文化系统”和“个人资源系统”。


时代变化实在是太快了,很多时候,我们虽然身处新时代,但“个人 文化系统”和“个人资源系统”仍然停留在上个旧时代,这是很多人被时 代抛弃的根本原因。


当你还在为自己能够熟练操作OFFCIE办公软件沾沾自喜时,你的同事可能已经在用AI工具高效地处理文字和数据;当你还在犹豫某个行业要不要进入的时候,你的竞争对手可能已经深耕其中……


“大环境”的变化反映时代在变化,这其中发生的一切都代表着一些趋势,趋势的力量无比巨大。聪明的人能预判趋势,并利用趋势改变命运;迟钝的人看不到趋势,只能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而那些愚蠢的人只会对抗趋势,甚至痴人说梦般指望趋势为他而改变,这样的人注定会被时代抛弃。


面对“大环境”的变化,为什么有的人先知先觉?为什么有的人后知后觉?为什么有的人不知不觉? 


这是“个人文化系统”的强弱在作怪。

“个人文化系统”强大的人总能先知先觉;

“个人文化系统”羸弱的人只能后知后觉;

“个人文化系统”平庸的人总是不知不觉。

但令人遗憾的是,就算有些人能够察觉“大环境”的变化,并能准确预判趋势,做到“先知先觉”,也可能会受限于“个人资源系统”而无法把握趋势,抓住机会。


比如说,十几年前正值中国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时期, 很多人在当时也看到了房价在不断上涨的趋势,不少手中有钱的人通过炒房赚得盆满钵满;也有不少人因为手中没钱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机会从眼 皮底下溜走。


但必须多说一句,当年有一批人尽管手中没钱,但为了抓住这个千载 难逢的机会,大胆借钱来炒房,最后也赚得盆满钵满,不得不承认,人与人在面对同一对矛盾(无限欲望与有限资源的矛盾)时,解决方法也会有天壤之别,这种区别本质上是由“个人文化系统”中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的。



(五)总结


人的命运是由“个人文化系统”、“个人资源系统”、“小环境”以及“大 环境”四大类因素共同决定的。

这四大类因素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它们彼此之间是有联系且相互作用的,这些变化和相互作用是如此复杂,使得我们每个人的命运呈现出多 元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画一张图来进一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其中:“个人资源系统”决定命运的下限;“个人文化系统”决定着命运的上限。


“个人文化系统”决定着“个人资源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个人资源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反过来促进“个人文化系统”的改善甚至突破。

“小环境”通过影响“个人文化系统”和“个人资源系统”来间接影响命运,“小环境”可选择,代价较小,在某个个体“个人文化系统”和“个 人资源系统”足够强大的情况下,“小环境”可以被个体改变。


“大环境”直接影响“小环境”,间接影响个人命运。“大环境”仍然 可以选择,但选择空间较小且代价较大。它力量巨大,个体不可阻挡,绝 大多数情况下主动选择适应为上策。


若想改变“大环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个体力量足够强大,同时成为“小环境”的中心人物。



Part 3
命运能否掌控?


要想知道我们能否掌控命运,要解决两个问题:

1. 命运被什么因素影响?

2. 哪些因素可被掌控,哪些不能被掌控?


第一个问题通过之前的分析已被解决,现在来解决第二个问题。

根据“掌控度”的大小,我将这四类因素分成三个区间:



(一)掌控度100%——“完全能掌控”


这类命运影响因素完全可以由我们来自由掌控并且主动改变,换句话 说,要不要掌控,要不要改变,决定权都在自己手里。


比如,“个人文化系统”就是我们可以完全掌控的一个部分。如果一个 人开始觉醒并愿意付出努力,三观、认知、思维、性格、教养和气质等这 些看似已“固化”的因素是完全可以改变的,当然,这番改变一定会有难度。


(二)掌控度1~99%——“不能完全掌控”,但能施加影响去改变


“个人资源系统”和“小环境”同属此类。

有人可能会认为“个人资源系统”应该属于完全可掌控的因素,其实不然,原因是:“个人资源系统”中所有的资源本质上是一种“结果”体现, 是否能得到某一种期望的“结果”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主观意志, 还取决于“小环境”和“大环境”的共同影响。


如果想改善最终“结果”, 我们能做的只有不断努力,尽力争取更大程度的改变。比如,一个学生尽管每次都期望考100分,但谁都无法保证他能够次次都取得满分成绩,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去努力,尽可能提高考试成绩。


再比如,一个餐厅老板期望每天都能宾客盈门,虽然每天的营业状况 不会完全由他“个人意志”掌控,但可以料想到的是,假如老板用心管理 餐厅,付出更多努力,生意肯定会越来越好。


“小环境”也是同样的道理,例如“家庭环境”,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 的时候往往期望把孩子变成自己期待的样子,于是掌控欲十分强烈,任何事情都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望子成龙”的愿望可以理解,但在教育方法上却有很多不妥,原因就在于很多父母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孩子只是家庭这个“小环境”中的一员,而不是他们的“私有财产”,或者说父母没有尊重这个基本的客观事实,他们没有意识到不能通过掌控的方式去与孩子相处,如果能意识到并尊重这个客观事实,我相信很多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会健康许多。


(三)掌控度0%——“完全不能掌控”,只能去接受、适应并利用


“完全不能掌控”意味着事物完全不随个人意志转移,人生中有许多事物都属于这个部分。


在影响命运的四类因素中,“完全不能掌控”的因素当属“大环境”。个体置于“大环境”中,犹如孤叶浮于大海,浮沉进退, 全不由自己掌控,面对“完全不能掌控”的因素,我们只能学会主动接受、 适应并利用。


古语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人”,指的是完全可以由自己掌控的因素,以及虽然不能完全掌控, 但能施加影响去改变的因素;

“天”,不是指“天空”,也不是指“老天爷”,而是指那些我们完全不能掌控的因素。


这两句话清晰地概括了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关系,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来 说就是:“你只管努力,剩下的交给老天爷”。


进行这样的拆解和划分,是为了明确在面对人生课题时,我们“能” 和“不能”的界限,只有清楚这个界限,我们才能坦然地去改变该改变的, 接受该接受的,适应该适应的,放弃该放弃的。

我想:面对人生,这才是一个积极、端正且理性的态度。

(——未完待续——)


本文由习全社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谢谢你看完文章,欢迎转发,帮助更多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2024年12月    »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搜索
最新留言
    文章归档
      友情链接